羅美雪妮黛的三天三夜
艾蜜莉阿特芙作品《吉貝隆三日》,回顧羅美雪妮黛的傳奇。(法新社)
羅美雪妮黛把這位生性浪漫、活潑可愛的茜茜公主演活的結果,不僅在當時引領全球性的風潮,日後難以擺脫這號形象,也成了她的夢魘之一。
在柏林影展看了一部暫譯爲《吉貝隆三日》(3 Days in Quiberon)的德、奧、法合資片。
吉貝隆是法國布列塔尼的濱海小鎮,電影背景設在1981年,女明星羅美雪妮黛(Romy Schneider)在這裡的索非特度假酒店接受綜合水療與飲食控制的療程,並答應德國「明星」(Stern)雜誌的採訪。影片即以這三天爲經緯,呈現了明星與媒體之間的緊張關係,也道出她功成名就的代價。
羅美雪妮黛在歐洲極具知名度,法國、奧地利相繼以她爲名設立了演員獎;但是在臺灣,應該要比我資深很多的影迷才記得這位巨星吧!她成名甚早,芳齡十六便以《我愛西施》(Sissi,1955)紅遍全球,這個系列一共拍了三集,坊間也有《茜茜公主》這個別名。羅美雪妮黛把這位生性浪漫、活潑可愛的公主演活的結果,不僅在當時引領全球性的風潮,日後難以擺脫這號形象,也成了她的夢魘之一。就如影片描述他在酒吧遇見影迷,人家直接問:「你就是Sissi?」她回答:「我是Romy。」沒人太在意答覆中斬釘截鐵劃清界線的意義。有些時候「人戲不分」的不是演員,而是觀衆。她所創造的角色陰魂不散地纏繞終身。
大紅大紫後,一舉一動自然都是焦點,羅美雪妮黛在1958年愛上合演《花月斷腸時》(Christine)的亞蘭德倫(Alain Delon),不惜爲愛闖天涯的舉止,曾經引發家庭與影壇的風暴。雖然日後兩人訂婚、分手,在銀幕上卻仍有合作。但這並不意味她後來的感情路能走得順遂。她曾經嫁給德國導演、演員哈利麥根(Harry Meyen),九年婚姻結束後,她立即改嫁小自己一輪的秘書,又讓娛樂版喧騰了好一陣子。後來哈利麥根不敵抑鬱上吊自殺,她又成爲鎂光燈與八卦圈追逐的焦點。
源源不絕的銀幕作品和卓越的演技是她暫時的避風港。與德國媒體關係劍拔弩張的時候,法國已頒給他兩座凱薩獎最佳女主角,證明她完全不需要靠炒作新聞來引起注意。也因此當她同意接受曾指她墮胎的「明星」雜誌訪問,確實是有些出乎意料的。
《吉貝隆三日》除了羅美雪妮黛與訪問他的記者外,還有兩個重要的配角:一個是在這次訪問爲她留下多幀經典照片的攝影師勞勃雷貝克(Robert Lebeck),一個是來陪她的閨蜜希德佛利茲(Hilde Frisch),影片也從中辯證了他們與明星之間的依存關係。在導演溫柔的視角下,也透露他們對羅美的護衛與理解。雖然只有短短三天,你卻可以看到25年銀幕生涯的風風雨雨、聽到藏在明星軀殼裡的靈魂吶喊。瑪莉鮑默(Marie Baumer)把羅美雪妮黛演得真好,迷人的、脆弱的、叛逆的、迷惑的,卻又不失風情。
而這也是羅美雪妮黛最後一個重要訪問。電影沒講,之後沒多久,她念念不忘的14歲兒子,在一次攀爬尖銳籬笆的意外中身亡。噩耗不到一年,她則被發現死在巴黎寓所,才43歲。官方說法的死因是心臟衰竭,但大部分媒體認爲自殺的可能性更高。
《吉貝隆三日》已經看到電影皇冠下壓眉的陰影,卻不忍心鋪露更心力交瘁的後續;寧可我們看到她最後的美麗,甚至幸福(影片停在她腳傷而延拍新片,因禍得福可以留在家裡陪女兒,也點頭同意這場訪問的內容付梓)。沒有雪妮黛的銀幕當然會失色,然而星海浮沈、情路坎坷,觀衆自然意識到背後羅網有多麼巨大到難以逃脫。艾蜜莉阿特芙(Emily Atef)只用三天,卻道盡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