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故居閉館63天重開 文物展示和保護的反思

微更新後的山陰魯迅故居弄堂。(取自中新網)

14日,位於山陰路132弄大陸新村的魯迅故居在閉館63天后重新對公衆開放。這63天中,山陰路132弄進行了一次「微更新」,主要是爲了改善周邊環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質,也是顧及文物保護需求。按照最初設計方案,微更新後弄堂的最大「亮點」是設置「魯迅半身像書籍立體牆繪,不過,這個「亮點」並沒有引起正面評價,最終方案調整了,「亮點」取消了,根據大陸新規定,文物建築上不得直接安裝燈具等亮化工程,不再新增不必要的燈具、電氣設施

魯迅故居位於這條狹長弄堂的最深處,是一棟磚木結構三層新式里弄住宅, 1933年4月11日,魯迅偕許廣平兒子海嬰遷入,租住至1936年10月19日魯迅去世。

魯迅故居作爲初建的上海魯迅紀念館所在地,於1951年1月7日對外開放,1956年,紀念館在魯迅公園新建,1959年5月26日,魯迅故居被公佈爲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其文物保護與開放運行由上海魯迅紀念館負責。目前,故居內有文物400餘件,絕大部分是原物,再現了魯迅生前居住的原貌

上海近代城市發展與一批傑出的歷史文化名人密切相關,魯迅在其中無疑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上海對外開放的名人故居中,宋慶齡陳雲蔡元培巴金、鄒韜奮等都與魯迅有過交集,這些名人故居成爲城市獨特的建築風景、歷史見證和人文記憶

根據大陸國家文物局新規定,歷史文物建築上不得直接安裝燈具,在文物建築外安裝燈具的要保持安全距離,魯迅故居館方也希望不再新增不必要的燈具、電氣等設施,以保護最原始的歷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