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推「兩岸」取代「中國」 大陸沒佔便宜

政治中心臺北報導

民進黨主席蘇貞昌主張設立「中國事務委員會」,不過針對名稱問題大陸學者就提出不同的見解,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政治研究所副所長陳先才建議,在民、共缺乏互信基礎情況下,應該把「中國」改成「兩岸」,不但比較中性,中國大陸不會從中佔到任何便宜,也不會吃上民進黨的豆腐

◄大陸學者陳先才呼籲以中性的「兩岸」取代「中國」,釋放民進黨善意。(圖/翻攝美麗電子報

對於民進黨要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大陸方面密切關注。陳先纔在美麗島電子報發表題爲「民共交流,善意優先」的文章,強調善意的重要。陳先才指出,民、共互信缺乏,「中國事務委員會」這樣的名稱對大陸而言,釋放的善意顯然不足。因爲「中國」這樣的字眼代表「民進黨本身仍然用意識形態,特別是刻意用切割兩岸的語言,彰顯兩岸對立的心態在作怪」。陳先才指出,中國大陸對臺政策相當清楚,在民進黨沒有放棄臺獨黨綱的情況下,大陸肯定不會推動與民進黨的黨際交流。

而陳先才也舉出謝長廷訪中爲例,強調身分正當性以及信任感,當時謝長廷是以維新基金會董事長的身分前去,大大淡化敏感度,如果在與大陸交流時,是以「中國事務委員會」主委的身分,那麼互信基礎將面臨一定的難度。

熟知民進黨文化的陳先才提出解套方式,建議「兩岸事務委員會」這樣的名稱會比較中性,既沒有損及民進黨所強調的核心價值,也沒有矮化民進黨政治立場的困擾。中國大陸也沒有從中佔取任何便宜,更沒有吃上民進黨的豆腐。一箇中性的名詞,可以給雙方各自彈性空間,更可以展現民進黨的善意,「何樂而不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