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南水北調 長江黃河中原交會揭秘

穿黃隧道中國大陸第一條穿越黃河的輸水隧道,工程地下連牆厚度深度均居當前中國大陸之最。(取自新華網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1952年毛澤東提出這個看法後,中國大陸經數十年研究擘畫,確立了東線中線西線分期建設水北調工程,以5000億元人民幣投資規模,於2002年起開始陸續建設。如今透過河牀下30公尺深處,2條4250公尺長的穿黃隧道,將黃河兩岸緊密相連,長江水就此通過這2條隧道,與黃河在中原大地「聚首」,這是中國大陸南北兩大河流歷史性的一刻。

根據新華網報導,黃河是阻擋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作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咽喉」,穿黃工程如何開礦山、破泥沙、出河灘,排除萬難穿越黃河將是莫大考驗。經多方考慮,工程單位捨棄凌空飛架渡槽方案,決定採用開鑿河底隧道,考量原因是河底隧道可免受溫度冰凍大風等不利因素影響,耐久性好,檢修維護也相對簡單。

不過,穿黃隧道在黃河底部最大埋深達35公尺,如何保證隧道承受水壓,這在中國大陸無前例可循,在國際水利工程界也難有借鑑。南水北調中線建管副局長鄭徵宇說,「要開工必須先『下地』」。施工單位先在黃河岸邊開鑿一個施工豎井,將潛盾機零件運進施工通道,在地下組裝後進行隧道挖掘,而穿黃工程所需潛盾機及刀具,都是量身定做的。

穿黃過河隧道的施工,是以進口斜井出口爲豎井,退水設施位於黃河南岸,利用倒虹吸原理,靠水流自身重力差,由南向北流向出水端,一期工程設計流量爲265方米/秒,加大流量爲320立方米/秒。

穿黃工程建管處副處長樑單宇說,穿黃過河主體建築物是依黃河300年一遇洪水設計,按1000年一遇洪水校覈,而北岸河灘明渠及新、老蟒交叉建築物,按100年一遇洪水設計,按300年一遇洪水校覈。

爲確保工程安全,穿黃隧道建成後,每年將有15-30天檢修期,每3-5年將安排一次大修,平均每半年放水檢查一次,雙洞隧道內直徑達7公尺,檢修時維修車輛可直接駛入隧道。

據瞭解,穿黃隧道是中國大陸第一條穿越黃河的輸水隧道,工程地下連牆厚度和深度均居當前中國大陸之最。此外,施工中還開創了中國大陸水利水電工程水底隧道長距離軟土施工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