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港觀盤-中國牛市的下一步

儘管實體經濟未見起色中國股市依然呈現「瘋牛」狀態,末路狂奔。融資餘額可視爲瘋狂的徵兆之一。

截至4月底,滬深兩市的融資餘額再度改寫歷史新高,超過1.8兆元人民幣(下同),融資買入金額佔大盤成交比例近15%,回顧去年4月,融資餘額僅約4,000萬元,1年時間成長了近4.5倍,炒股成爲全民運動,而借錢炒股更是致富捷徑

一般認爲牛市有調整才能走的更長遠,面對瘋牛行情和孱弱的經濟,監管當局也拉高分貝進行風險提示,並多方面規範兩融業務、限制傘形信託、加快新股發行節奏等,企圖減緩牛市腳步

然而另一方面,隨着中國經濟的進一步下滑,市場紛紛猜測政府將推出何種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維持經濟成長,媒體報導幾種可能的政策並稱之爲「中國版QE」。

根據這些報導,中國將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主要通過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直接購買商業銀行資產,或者允許政策性銀行用長期資產向人民銀行抵押貸款方式。在這些可能的政策中,人民銀行都直接或者間接地購買金融資產,擴大央行的資產負債表,因而被媒體稱爲QE,央行放水讓瘋牛成了水牛

筆者認爲,牛市太快難免引發泡沫化的疑慮,當前藍籌股本益比約在19倍左右,很難說出現了大泡沫,但代表成長股的創業板本益比已經來到90倍以上,投資人過於樂觀的情緒,正在醞釀創業板的泡沫。當本益比成了本夢比,恐懼壓倒了貪婪,泡沫破滅只是遲早的事。

在人們渴望牛市的心理下,很容易出現「手裡拿着錘子,看什麼都像釘子」的奇特現象。例如,一些原本網路科技不相關的公司收購一家網路科技公司,很可能的結果是「豬插上了翅膀還是豬」,但投資者堅信豬會飛,也能吸引資金炒高股價,被牛市衝昏頭的投資者們,已經失去了理性

伴隨着牛市行情,目前中國的融資融券和傘型信託等業務也異常火爆。簡單來說,這些業務就是證券公司金融機構股民提供資金,實現高槓杆炒股的服務。以傘型信託爲例,這類資金主要來自銀行賣出的金融理財產品,然後以信託方式把資金貸款給機構客戶、財務公司和個人大戶,用於股票市場投資。

透過傘型信託融資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高槓杆性,目前融資融券業務中的槓桿倍數約在2倍左右,意即自備1萬元,可以再融資1萬元,達到2萬元的投資規模。而傘型信託的槓桿率可以達到4倍,甚至更高。投資人可以在牛市中以小搏大,快速賺取鉅額回報,加上低成本的優勢,規模成長迅速。

然而利用傘型信託等方式高槓杆炒股所蘊藏的市場風險也更大,兩融和傘型信託放大市場中的資金量,當投機情緒盛行時,更易推高股票價格,造成股票市場泡沫。一旦市場出現大幅震盪,股市泡沫破裂,投資者將損失慘重,嚴重者甚至波及實體經濟發展。證監會對此類業務的規管,有助於延緩泡沫膨脹的速度,但卻無法防止其發生。

近期中國監管層有意爲當前過熱的A股市場灑水降溫,新股發行由每個月1次改爲每個月2次,可避免此輪由資金與槓桿驅動的牛市步入過熱行情。短期來看,可以緩解當前資金氾濫導致的瘋牛行情;長期而言,上市公司增多,給投資者更多選擇,可以避免個股過度上漲,以供給促平衡,期望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中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貨幣和財政政策保持適度寬鬆,短期修正在所難免,長期牛市格局仍將延續,預料監管層將會引導A股迴歸理性慢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