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城南平的“美”“富”雙贏之路

(原標題:“綠”城南平的“美”“富”雙贏之路)

新華社福州2月15日新媒體專電 (記者孟昭麗 尚昊)南平是中國的一座“綠”城。

福建省森林覆蓋率達到65.95%,連續37年保持中國第一,被稱爲中國最“綠”省份。而在地處閩北南平市,森林覆蓋率高達76.46%,又屬“綠”中之最。

青山綠水是福建省南平市的主基調。新華社記者張國俊

在這裡,秀美的武夷山羣峰連綿,鬱鬱蔥蔥;福建省的母親河閩江亦發源於此,奔流入海。“綠色生態,是南平最寶貴的財富。”南平市委書記袁毅說。

近年來,生態文明建設被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高度,“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的發展理念在南平落地生根。

“綠”曾是南平之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於南平的百姓們而言,山水雖好,百姓卻難以致富。這裡雖被譽爲“福建糧倉”,但爲了生計,不少老百姓卻不得不走出大山,爲家鄉留下了一片蕭索

“老百姓不是不愛自己的家鄉,而是我們要給出一條能富起來、留下來的理由。”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在南平“生態美、百姓富”的破冰探索下,老百姓的“錢袋子”鼓了,對家鄉也更有信心了。

幾年前還因爲地理位置而苦惱的南平市政和縣外屯鄉洋屯村村民,如今卻驕傲地說“家鄉是一塊風水寶地”。

彼時,村子裡常常是十年九淹,村民們辛辛苦苦種植的水稻,卻常因洪災顆粒無收,苦不堪言;而今,村子卻根據氣候和地域特點,組織村民大規模發展蓮子產業

“我們村子現在是遠近聞名的蓮子基地,產品供不應求,貧困村的帽子也摘掉了。”政和縣農家人蓮子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許仁壽笑着說。

從“望天收”的傳統農業到設施農業、精細農業、高效農業,大山深處的農民見識到了“種田”的多種可能性,田裡長出的“好產品”也真正賣出了“好價錢”。發展最具基礎的特色農業產業,是南平市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的舉措之一。

“把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首要的是選準產業,選擇旅遊、現代農業、生物工程、電子信息這些與綠水青山、人文歷史相得益彰的產業,又能更好地保護閩北的青山綠水。” 袁毅說。

位於南平市邵武市吳家塘的豐產毛竹林基地。小小的竹子以“綠”生“金”,爲當地2萬多羣衆解決了就業。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攝

大武夷旅遊圈的打造、國家森林公園的建設、順昌菇業浦城丹桂業、光澤雞業松溪筍業……如今,在南平,一方方水土之上興起了一個個綠色產業,以“綠”生“金”的探索遍地開花。綠色成爲南平的招牌,吸引了投資者的目光

“擁有國內最好的水。”——回憶起“相中”南平市順昌縣的原因時,歐浦登光學有限公司董事長盧璋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一批像歐浦登這樣的生態企業、集團紛紛把目光投向南平,讓南平經濟的“綠”底色更加鮮亮。在南平看來,只有拒絕非“綠”資金,才能走得更遠。

“拉長產業鏈條,實現全產業鏈發展,則是綠色發展永續的動力。”袁毅說,隨着綠色產業的發展,“補鏈”“強鏈”“擴鏈”勢在必行。文旅結合、體旅結合、康旅結合,優質農業品基地、軟件園的建設等,孕育而生,“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其中的着力點之一。

演員們一聲吶喊,大王峰玉女峰被瞬間照亮,15塊電影銀幕融入自然山水之中,組成“矩陣式”超寬實景電影場面,現場效果如夢似幻……在世界自然遺產地和世界文化遺產地武夷山,一部以茶文化爲表現主題創作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大紅袍》贏得了觀衆的陣陣掌聲。

《印象大紅袍》迄今已接待了來自中外的遊客243萬人次,銷售收入超過3億元。新華社記者張國俊攝

這場共上演近2000場的演出如今已接待了來自中外的遊客243萬人次,經營收入超過3億元。打造該演出的企業還於2017年初成功在新三板掛牌。大部分演員都是當地村民,他們成爲這一演出最大受益者。

“到2020年,武夷山將建成4到5個以 文化+旅遊 爲主要特色的景區,實現旅遊收入超過200億元。”武夷山市旅遊局局長鄧立俊說。

“活兒是實幹出來的。”在曾於組織部門工作多年的袁毅看來,幹部的“精氣神兒”特別重要。拒絕空洞的口號,讓實實在在的“一個產業、一個班子、一套政策、一抓到底”落地生效,成爲南平“美”“富”之路的保障。

如今,南平已趟出了一條“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之路。這條路是一條希望之路,如同綠色的意蘊那般。

“要讓綠色富市,綠色惠民。要讓綠水青山轉化爲金山銀山。”袁毅說。

(原標題:“綠”城南平的“美”“富”雙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