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廷/北漂青年怎麼看「韓國瑜五五波」?

國民黨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資料照/記者範綱儀攝)

林宇廷/一隻來自高雄,每天讀書頭昏腦脹,雜食又忙碌的奇怪水豚。

近年來有許多年輕人到外地求學以後,就不回高雄定居了。人民對政治的期許不外乎「安居樂業」,但對高雄年輕人來說,「安居樂業」似乎是很遙遠的夢想。2、30年前,高雄充滿重工業污染、工安意外,舊縣區很容易停水停電,民進黨執政後污染與防災雖然改善了,經濟卻變悶不少。

難道真是因爲經濟太悶,才讓國民黨持續蠢蠢欲動?更根本的問題,是高雄的年輕人真的能夠回家安居樂業嗎?我們今天就先來討論高雄這次選舉的格局,進一步再來談高雄的發展機會。

從當年「楊秋興戰勝陳菊」到今天的「韓國瑜五五波

今年(2018年)8月,筆者曾在新聞臺遇到陳其邁委員,當時周玉蔻女士也在場。她打趣地說陳其邁很久不見,倒是見了很多次韓國瑜。陳其邁馬上回答,那是因爲韓都在上節目不跑地方呀。寒暄幾句兩人就入座準備錄影。

由於威權時代遺留下的廣電結構,公車廣告代理商、電視新聞,甚至網路媒體多半被掌握在藍營手裡。韓國瑜藉此要在媒體上「膨風」,可說是輕輕鬆鬆。

儘管如此,自從統派媒體與網路內容農場齊聲喊出「韓國瑜五五波」之後,在北漂高雄青年之間,這個消息仍開始三人成虎。年輕人普遍認知「高雄很綠」,北漂學子幾乎人人都有因南部出身而被開玩笑的經驗,加上高雄多年被臺北媒體看衰,在遠方生活的高雄青年多少有種不如人的壓抑感。「韓國瑜五五波」捲起的驚訝,其實是高雄人長年受壓抑的焦慮反應。

筆者直言,「韓國瑜五五波」是子虛烏有,不用擔心。爲什麼韓國瑜不用擔心?最直觀的方法,直接到高雄路上走,看誰家看板比較多就知道。看板不只是財力的表現,看板的錢要有人資助(不過國民黨多年可以靠黨產濫選),看板的位置要有人願意提供。公車廣告、電視網路廣告是商業平臺,但人家不動產的看板位置,可是跟鄰里口碑有關。

想一下就知道,你如果自己有房子,願不願意讓韓國瑜的臉放大掛在你家門口?⋯⋯除非韓國瑜開出高於市價的錢,不然肯定免談,臉皮也是要收費的。

從真實的選舉來談高雄

除了直覺的民意觀感,在政治結構上更有國民黨無法勝選的理由。高雄9席立委全部是民進黨,66席議員有36席民進黨,25席國民黨。從議員看來,高雄的藍綠交叉從謝長廷開始,一直到陳菊末代才實現壓勝(這邊我們要謝謝國民黨前議長許昆源先生自己做死)。

一個立委全壘打政黨,拿不下市長根本是天方夜譚。陳其邁是絕對會當選,但問題在於,贏幾票?畢竟高雄的藍綠基本盤差距並不很大,現在世代交替,票數多寡會決定後面的市政消長,而地方選舉的門道是在議員席次──市長贏面大,議員就會來貼,地方勢力每每趁着選舉結盟或交易,進而談出一些好處來。

▲筆者認爲,一個立委全壘打的政黨,拿不下市長根本是天方夜譚。陳其邁是絕對會當選,但問題在於,贏幾票?(圖/陳其邁辦公室提供)

這裡筆者要補充一下,一般大衆往往認爲政治人物充滿密室協商、黑箱交易,這些負面惡例的確存在,但是民主政治運作其實並不這麼片面。不論是首長或民代的選票,都來自利益團體的支持,透過對選區的研究端出適宜的政策牛肉,才能夠說服選民

有較高支持的候選人,容易影響其他候選人修正政策。另一方面,利益團體在遊說候選人時,也可以用選票節制候選人,讓候選人不會提出不利於自己的政策。與地方的文化產業關係深厚的家族、企業,或農漁會、社區促進會之類的在地組織,都會成爲前述的利益團體。

在明白前述政治結構與地方政治基本原則以後,我們可以問問:韓國瑜幹嘛要認真選?

他是來拉議員盤的。從議員盤看來,在每一個選區國民黨都只輸一些,偏鄉與山區尤其對等,在南高雄市區則是民進黨壓倒性強,可是幾乎每個選區都有國民黨議員,最特別的是左楠國民黨議員多於民進黨議員。

這是因爲高雄本身工業軍事港口直轄市體質,除了有龐大軍公教人口、有眷村,還有煉油廠,左楠因爲中油與眷村加持,一直到2016年立委才變成民進黨。

民進黨初選之後的高雄選情──從政黨派系到在地團體的良性競合

陳其邁在高雄的政治實力到底強不強?陳其邁是個問政積極的好立委,也當過高雄市代理市長,能力不在話下。但他離開高雄多年,地盤根基完全不在這裡,而他的家世背景又屬於負面資產,勝選實在要靠黨機器幫忙,以及工商人文各界在地團體的支援。

因此黨內初選會是關鍵,當初要不是因爲菊系太霸被針對,推出「真・西瓜」劉世芳,另外有腦包反同趙天麟、低能放生林岱樺,還有地盤侷限在三民區而且跟菊繫有過節的管碧玲,雄中加扁系出身的陳其邁,能維持民調一路領先還真是有驚無險。

但選完之後,各位知道高雄政壇發生什麼事嗎?民進黨的一個良好傳統就是,各派系會保持競爭,但是選完基本上會歸隊。從北高雄來看,初選一結束菊系立委邱志偉、劉世芳馬上開始幫陳其邁站臺。

到現在這階段,陳其邁選舉的關鍵字是「故鄉」與「接班」,陳其邁跟其他二代不同,絕口不提自己家世,但是狂cue自己是高雄長大,尤其在人口最多的南高雄瘋狂掃街出影片,插旗合照也是滿山遍野。至於「接班」,就是爲了強調民進黨的施政一脈相承,讓市長層級在聲勢上、人際連帶上能把民進黨各派整合起來。

各位如果有關心華邦電子三千億投資新廠10月動土,或許會看到這樣的場景:老市長陳菊以總統府秘書長身份出席動土典禮致詞,直接cue臺下陳其邁說「也謝謝未來我的接班,我們的陳其邁立委,今天也來爲我們加油打氣。」

整個高雄的工商大頭都坐在臺下,藉陳菊面子直接拱陳其邁。對工商團體來說,誰給利多、誰能保障利益纔是優先選擇,也不會喜歡政治變動太大。與菊系的關係、與高雄民進黨的關係、與中央的關係,加上陳其邁贏面大,誰會想押韓國瑜?你若是大老闆,會押誰呢?

知識份子也不用說,哪個真知識份子會投國民黨?這別開玩笑了。民進黨在文資保存上固然需要更加進步,但是高雄在地的文史工作者都很清楚,國民黨在全國各地是如何毀滅臺灣的有形、無形的文化資產,打壓臺語、拆毀古蹟、譏笑高雄是「文化沙漠」,卻不思用中央資源挹注高雄。

只不過執政日久肯定會有積怨,韓國瑜的聲勢除了是挾國民黨傳統上的電視媒體優勢,也是利用世代接班的機會,趁着陳菊離開的間隙,想辦法在高雄的鐵壁上挖個大洞。

但講真的,熟高雄歷史的人都知道,在高雄牆上挖洞的人是誰?是陳其邁呀。在戒嚴時代,高雄的海岸線與港口、眷村、文化中心都有高高的圍牆,是陳其邁代理市長那個年代前後,才陸續拆除圍牆,陸續建立綠地、溼地、滯洪池與公園。這正是當年與愛河整治並稱的「高雄空間解嚴」。

從黨外反國民黨的「悲情」到創造自我價值的「幸福」

以「幸福城市」自我期許的高雄,雖然經濟成績單還需要再加把勁,但是明智的選民絕不會走上讓威權政黨糟蹋高雄的回頭路。韓國瑜選市長,擡出的政策只有「蓋迪士尼」、「不要學母語」、「賤賣醫療資源」諸般鬼扯,而且還拼命造謠說高雄民生凋敝、水患嚴重,這種失格的候選人,高雄市民是絕無可能讓他當選的。

但很多人都想問,難道我們高雄只是因爲反國民黨而投民進黨嗎?從臺灣歷史來看,最初的確是反對國民黨暴政,纔有本土政治勢力的崛起。但是高雄的發展歷史,彷彿臺灣民主運動與經濟轉型的小小縮影,從威權走向民主、從戰後經濟起飛到工業轉型的陣痛、從文化斷裂逐步開始建立自我認同。

高雄人記得很清楚,吳敦義時代以前的愛河有多骯髒、治安也不佳,過去的後勁溪曾經點菸就可能引發爆炸。吳敦義讓石化工業浮濫開發造成氣爆遠因,氣爆發生後又偕蔡令怡走秀羞辱高雄,怠慢高雄救災。吳敦義把高雄各處埤塘填築起來造成水患,是民進黨幾位縣市長合作傳承才成功治水。

高雄縣就更辛苦了,雖然在餘家等地方仕紳們努力之下,長年抵抗國民黨的獨裁,但是也因此受到中央的諸般打壓。在縣市合併之後,國民黨中央更是把高雄縣丟包給高雄市,當時內政部長江宜樺口口聲聲「不會一加一小於二」,但實際上縣市合併後高雄統籌分配款減少超過800億,帳面負債增加有苦難言,卻還被國民黨、柯文哲聯手以「高雄債務過高」大做文章。

即使如此,陳菊市長任內仍然達成了許多的建設,陳菊或許不像謝長廷是個開拓者、擘畫者,但卻是個很好的執行者、承擔者。捷運系統、鐵路地下化、亞洲灣區等重大硬體建設,在陳菊3個任期內陸續完成;舊高雄縣的水電交通基礎建設,最近10年也有明顯的改善。雖然帳面上帶來飆高的支出,但這些通通是高雄未來百年發展的必要投資。

在人文環境方面,高雄在舊文化保存與新文化創造雙管齊下。擺脫過去國民黨刻意創造的仇日、反民主氣氛,高雄從「空間解嚴」開始,拆除各種隔離人民與山海的高牆,整理日本時代以來的建設,如高雄歷史博物館、二二八公園、哈瑪星的鐵路與武道館,在北高雄重新發掘清代左營舊城,還有橋頭糖廠的轉型。除了保存,也嘗試注入新的元素,例如駁二、電影館、棧貳庫,把鹽埕的今昔打造成代表高雄的旅遊門面。

高雄始終是臺灣經濟力量、民主價值的後盾,現在更逐步邁向在地化與國際化並進的文化之都。「高雄經驗」持續爲臺灣創造價值的案例實在太多,加工出口撐起臺灣經濟的大港、美麗島事件的發生地、爲轉型升級鋪路的亞洲新灣區、動漫節、同志大遊行、大港開唱、春天藝術節、電競文化⋯⋯這些改變將會是高雄在新時代的競爭關鍵,也是高雄自信喊出「幸福城市」目標的堅實依據。

回顧高雄政治經濟的轉型歷程

目前最有望成爲下一屆高雄市長的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前陣子在《信傳媒》的採訪中提到,他要創造高雄經濟的提升。陳其邁的施政主軸是「招商」與「智慧城市」,藉由提供強大有效能的公共服務,吸引人才(尤其是領導型人才)進駐,重建與強化高雄的產業鏈,從而創造薪資的提升。

拼經濟這件事情講得很棒,爲什麼民進黨執政這20年來,大衆卻沒被滿足呢?這要從臺灣經濟史來看,才能知道高雄經濟的「悶」並非失敗,而是轉型期扎馬步必經的辛苦。

過去高雄港乘着加工出口崛起,但是在臺灣產業主力往資通訊高科技轉型以後,中低段製造業外移(主要西進),北臺灣(竹科)的科技廠出口又是主要走飛航而不是透過高雄港。不巧國際上有新加坡、上海的競爭,國內也新增臺北港(時任交通部長劉兆玄的「德政」),因此高雄港面臨停滯,從總量來看不算衰退,然而確實停滯不前。

同時在政治史上,1980年代以後臺灣的政治民主化工程發揮影響。當時進入富裕經濟體末段班的臺灣,面臨重工業產業污染與生活品質的抉擇關口,因此謝長廷在1998年當選高雄市長後,最大政績就是河川整治(愛河與後勁溪)。今天的後勁溪很清澈,完全無法讓人想像30年前污染至點火會爆炸。

陳菊接續了這個工程,因此主打「幸福城市」,將高雄的河川整治做好,去除污染下一步是防洪,同時致力於治安提升(飆車族與綁票幾乎消失,見警率大幅提升),最後幾年則是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的升級。基礎建設與公共服務升級,最明顯體現在軌道運輸與公車路網的鋪設,對於市區來說這些交通建設可能影響不多,但對舊縣區的居民影響極大。以筆者自身經驗爲例,筆者故鄉彌陀在20年前,一天只有2、3班客運經過,現在是每小時都有捷運接駁車,完全不同世界。

簡單來說,縣市整合雖然不炫砲,但是基礎建設的徹底升級,等於預留了巨大的高雄發展腹地──真正可用的腹地──以北高雄左楠周邊爲主,預留往北的空間,延伸南科連結臺南,把南臺灣都會帶具體建構起來。

同時,透過承辦世大運、動漫節、電影節、愛河燈會、春天藝術節、大港開唱、同志大遊行、電競大賽等新型活動,配上亞洲新灣區的展場與交通等硬體,試圖將整個高雄港周邊打造成會展經濟的新星,也創造城市行銷的亮點。這些活動的價值遠遠不只是會展經濟,更是向國際展示高雄的人權與文化實力。

亞洲新灣區除了展覽館與輕軌,從鹽埕到鳳山這一片高雄舊都心,陸續完工了駁二、大東、旅運中心、新總圖、流樂中心、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很明顯在高雄打造一個都市中產以上的生活空間。高雄過去充滿污染,更有文化沙漠的蔑稱,但是市政府這幾年在軟硬體上都積極經營,新型會展經濟與傳統藝文表演都有明顯增加。

高雄這種「消費升級」的表徵之一,除了每年維持超跑的購買大宗、會展和藝文表演的增加,在常民生活中也可以看到路上的文青咖啡廳變多。這顯示高雄不只有田僑仔與傳產主,中產階級也正在增加與深化。有了足夠的中產階級,才能進一步撐起精緻、多元的第三級產業。

甚至因爲動漫節、高捷少女到各種虛擬代言人的成功,讓高雄在世界ACG文化圈中佔有一席之地。從電影館與電影節開始,高雄一路扶植電影產業,2017年最具話題的國片《大佛普拉斯》與《血觀音》,都是高雄獎助或投資的優秀作品。

人們最想問的問題:高雄的未來會更好嗎?生活在高雄真的會幸福嗎?

有別於國民黨倚恃軍隊由上而下統治臺灣,民進黨的誕生來自人民的團結與支持,民進黨的力量來自基層對改革的期待。因此以「藍綠惡鬥」來看臺灣的地方發展肯定是錯誤的。表面上看來,現在的高雄是民進黨長期執政,實際上是高雄人不怕國家的冷落(重北輕南)、不受政黨的束縛,一路抵抗獨裁者,爭取民主自由與人權進步的成就,雖然還沒有盡善盡美,但肯定會越來越好。

過去20年來,高雄的污染問題控制了、基礎建設(防洪與供電穩定)處理好了,從產業到交通到生活的全面公共服務也陸續到位。搭上美國暴揍中國(早已不只是「貿易戰」)讓臺商顯著迴流,國防科技加深合作也讓造船廠與金屬加工業前景看好。各大科學園區招商初步有成果,使得高雄的製造產業更加多元精細、產業價值提升。市民經濟、影視電競文化的成長也開始讓高雄的第三級產業增加。這一切努力與機運的配合,將過去重工業的高雄,漸漸轉型成各級產業並進的城市。

有了臺灣的公衛水準與自由環境、南臺灣的美食與低物價、高雄的公共服務與居住品質提升,加上天氣好、環境美,又有海空港加高鐵輕鬆連結整個印太,高雄的經濟成長動能絕對是足夠的。但是高雄並不是馬上就能夠重新繁榮,高雄的未來取決於現在的我們作了些什麼。

高雄的進步需要世代接力,讓我們傳承前輩們的成果,陸續回家一起打造溫暖的生活吧。

熱門推薦》►韓國瑜是來高雄行騙的?►中華民國「最小化」能避就避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自MEDium。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