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代表委員: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提高教師資格證“含金量”……

今年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爲教師待遇保障、教師隊伍建設建言獻策。

提高教師“教齡津貼”標準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雅安市教育考試院院長、雅安市雨城區第二中學校長 庹慶明。

他介紹,1985年制定的教齡津貼標準是:滿5年不滿10年者,每月發3元;滿10年不滿15年者,每月5元;滿15年不滿20年者,每月7元;滿20年以上者,每月10元。教齡津貼根據教師的教齡計算,教齡越長,津貼越高,體現了對教師長期從教的肯定和獎勵。

“政策執行之初,在當時物價水平和勞動工資標準較低的情況下,教齡津貼佔教師總工資的10%左右,對鼓勵優秀人才長期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庹慶明說,目前標準已執行近40年,隨着經濟社會發展,教師羣體的其他薪酬標準得到了顯著提高,但教齡津貼標準卻一直沒有調整。當前,教齡津貼在教師收入結構中佔比0.1%左右,近乎忽略不計,對教師的激勵作用微乎其微。

因此,他建議進一步完善教齡津貼制度,建立與物價水平和教師工資標準相適宜的教齡津貼增長機制,將教齡津貼原有的固定金額標準調整爲按基本工資百分比計算的動態標準,使教齡津貼佔教師基本工資的5%至10%,充分發揮教齡津貼對教育行業的長效激勵作用。

改革考試製度,提高教師資格證“含金量”

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院長 鄭軍

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第二師範學院院長鄭軍特別關注到“教師資格重理論輕實踐、考試體系固化”這一問題。“從國內外來看,律師、醫生、工程師等職業資格考試或認定,一般都要求從業資格申請人具有一定的專業學習或職業從業的經歷方能參加相關考試,且考試具有很強的選拔性和較高的專業水準要求。相對來看,現行教師資格考試對申請者的這些要求並不嚴格。”鄭軍表示。

鄭軍在調研中還了解到,部分非師範專業畢業教師由於職前未經過系統的教育教學理論學習和教師專業技能訓練,入編後專業匹配度不高,教育專業素養與學科素養不足,與師範專業畢業教師存在較大差距。

如今,改進教師資格考試製度以選拔優秀教師,特別是提升非師範專業畢業教師的專業性,在當下顯得尤爲重要。

爲此,鄭軍建議在教師資格證考試中進一步優化教師資格認定考試大綱和框架,突出教育教學理念和能力的考覈,提高面試模塊的比重和靈活性,嚴控教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

“可以規定高校非師範專業畢業生必須到師範院校相關專業或專門機構接受半年以上的師範專業課程學習和職業技能訓練,且考覈合格後方有資格參加教師資格考試。”鄭軍說。

他還建議由師範院校及相關專業牽頭,組建專業化的教師職業培訓機構,定期開展教師職業培訓機構的資質評估,並委託這些機構面向社會開展教師資格考試中的教師教育實踐能力培訓業務。同時,推進師範專業招生和培養制度改革,加大定向計劃招生比重。比如,在高考志願中明確各類師範專業招生報考要求,實行師範專業招生面試和資格審查制度,建立在校師範生動態淘汰和補充制度,根據學習成績和從教意願,加大師範生動態調整力度,提高師範生培養質量。

“要把中小學教師資格證的獲取視爲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能是知識導向的‘一考定證’。”鄭軍說。

建立省際教師編制動態補償機制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寧波市鎮海中學黨委書記 張詠梅

張詠梅連續兩年在全國兩會上提交了《關於建立省際教師編制動態補償機制的建議》,呼籲合理配置教師資源。

張詠梅的這一建議,源自她在浙江多地的走訪調研。她在調研中發現,儘管浙江在教育事業發展進程中投入巨大,中小學教職工編制已達到國家標準,但現實中編制緊張的問題依然存在。

張詠梅建議,國家層面應基於教育強國建設需求,全面綜合考量生源流動因素以及各省助力國家鄉村振興、對口支援等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省際教師編制動態補償機制。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大教師編制統籌力度,設立編制“週轉池”。對於接收外省戶籍隨遷子女數量較多、承擔長期(一年以上)對口支援等教師援派任務的省份給予核增臨時編制,以解燃眉之急。同時,積極探索因需設崗、同工同酬的用人制度,進一步優化教師資源配置方式,充分激發教師的積極性,提升教師隊伍整體效能。

“部分地區也存在慵懶教師佔據編制等不良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編制緊張狀況。”張詠梅認爲,如果不破除“鐵飯碗”這一傳統觀念,改革就很難實現質的突破,而建立省際教師編制動態補償機制,也需要以打破“鐵飯碗”爲前提,這樣才能讓教師資源得到更合理、更高效的利用。

— END —

來源 | 綜合澎湃新聞 中國教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