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視界:王湘穗》東南亞纔是一帶一路核心區

一帶一路」實際上是中國面對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而實施的一個國家戰略。所謂重大變化就是自二戰之後,甚至是一戰之後,所形成的美國全球化體系目前進入解體階段,以及中國順勢而爲的一種選擇。分析不多講,簡單做個結論,今天「兩超多強」的判斷得到較多贊同,我自己的概括是「天下三分」。

天下三分首先有已經完成的美歐之分,現在加上亞洲,中國帶領亞洲大陸的一些國家,實際上把美國的太平洋體系分化。在此之前,美國有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兩個體系,最初是大西洋支撐,現在靠太平洋支撐。但是,隨着中國崛起,太平洋體系也破壞。未來就形成一種天下三分的局面。

這種三分除了有空間上的意義外,更重要的還有模式道路的含義。「一帶一路」講了很多,我覺得道理還要從美國的一統天下是一個現代資本主義體系講起:這個體系有中心邊緣之分,邊緣國家很難「有出路」,以前的邊緣國家就大多加入到中心裡面,但是西方國家認爲,中國塊頭太大,加不進去。因此中國想繼續發展,就要形成新的中心,而要成爲新中心,僅僅靠自己是不行的,因此出現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界要走向多樣化。不見得是多極化。只有一個多樣化的世界,用多種模式的方案,才能夠解決世界遇到的問題,這就是大思路。

不僅西方,東方的東西也可以進入世界體系

對於「一帶一路」我們雖然有各種各樣的講述,我也參加過發改委最初的討論,當時曾研究了向西的通道有多少,上報以後僅一個星期就接到相關部門通知,要我們把這條線畫出來。後來我在不同部門做出聲明,這條線雖然畫了,但沒有做任何勘測,是從喀喇崑崙山直接就畫到了海平面,這個是不做數的,只是一種示意,只說明中國有一種需要,中國在未來世界上想作爲一個獨立的政治經濟力量,必須要有一個道路體系支撐才行。

所以我覺得「一帶一路」真正的目標,就是建立一個有完整經濟結構泛亞經濟圈。現在世界經濟體系的劃分,不是以一個產業結構體系,或者一個貿易結構體系,而是以貨幣體系來進行利益劃分。歐洲佔30%左右,美國佔60%左右,中國如果把經濟圈搞起來,又接近30%,這樣圍繞核心貨幣體系來建立產業體系,價值鏈體系,然後互相進行利益交換,會形成這樣三個圈。或者按照習主席講的,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共同體,圈和體都是空間概念。實際上,我認爲「一帶一路」還有個時間概念,是未來世界秩序重塑的一種模式。

這種模式意味着什麼呢?不僅西方的設計可以進到世界體系秩序中,東方的、中國式的也可以。中國朝貢體系維持了一千多年,一兩千年的時間厚往薄來,維繫了整個東亞地區的穩定,從一個大的世界性體系角度來講,或者亞體系角度來講,它非常成功,保持了極強的穩定,一直到工業化的生產力遠遠超過農業時代才被打破,這種超穩定結構,對於生活在那個世界上的人來講是一種幸事

從這個意義上而言,世界秩序設計不僅改變世界格局的空間結構,也有時間蘊含的能力。「一帶一路」不是單純的通道,儘管通道對於解決中國的問題非常重要,因爲中國從自然稟賦來講,是不足以在單獨一個國家完成現代化建設的,因爲石油、鐵礦石都要進口,市場也不夠。既然如此,「一帶一路」就不僅僅是經濟,而是一個比較完整的體系。

國企並不像一些人講的那麼不堪

那麼我們具體怎麼做呢?跟我們這一節的主題有關:聚焦東南亞

「一帶一路」建設除了全局戰略之外,還應該有次區域規劃,以及國別聚焦,國別之後是具體項目。東南亞就是次區域規劃,而備受矚目的緬甸密鬆電站問題恰恰就反映了以上幾個遞進層面的關聯:既屬經濟規劃範疇,又牽涉國際政治;它超出了經濟官員的國際視野,又超出了外交官員的經濟視野。

「一帶一路」是天大的好事,也是天大的難事。在過去4年中,我們已經遇到很多真問題。美歐曾用殖民地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我們現在是不能的,那怎麼辦?

首先說明一個問題,現在很多人對「一帶一路」上的企業狀況都是泛泛之談,不做深入研究,並不能反映真實情況。例如,國有企業並不像有些人講的那麼不堪,他們的投資能力和評估能力同樣很強。我所接觸到一些國企在海外收益遠強於國內,但他們並不願對此過多曝光,理由是什麼?自然是利益的考量。

第一步雖在巴基斯坦,但核心不在

中國做「一帶一路」,第一步雖然把中巴經濟走廊作爲旗艦工程,但是我認爲,從成熟度法律健全角度考慮,東南亞應該成爲核心區

由於東盟跟我們的現成的「10+1」已經有17年的基礎,這些地方雖然不及歐美,但總體上法律比較健全,中國也比較容易理解。對比中東65個國家,有57個伊斯蘭國家,伊斯蘭教法不允許銀行投資掙取利潤,並有嚴格規定。

舉一個華爲的例子:一名員工與巴基斯坦當地女孩談戀愛後被逮住,自由戀愛屬違反教法,該員工甚至一度面臨生命危險,最後由特種兵將其解救,但女方卻不能救,否則就是干涉內政。幾日前,還曾參加了一個主題爲「一帶一路爭端解決」的會議,這也說明我們會遇到大量的問題。我認爲東南亞應該成爲核心區。

目前有3個「二十萬億俱樂部」,美國一個,北美以及歐盟各一個。中國加東亞、東南亞,也可能是另一個二十萬億俱樂部。而且不僅僅是數量問題,重要的是它裡面的結構:三個都有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製造業,都有一個能夠支撐製造業的資源供應體系,都有配置資源較爲完整的金融體系。

所以我認爲,國內一些證券現在就去東南亞開闢市場是正確的。目前看,北京的很多人還在看紐約,看歐洲這些地方。但將目光投向東南亞的人,說不定又會上演「農村包圍城市」的勝利。

中國應設立一個完整的安全框架

最近幾年,美國人其實一直在影響中國與東盟以及東北亞地區的合作,其基本方式就是利用強悍的軍事槓桿實施「潰瘍面戰略」,即在中國周邊找很多的潰瘍面,雖然不會讓你傷筋動骨,但就在邊緣鬧事。釣魚島、南海、朝核,包括香港,只要是問題還沒有解決的地方。因此,中國應該設立一個比較完整的安全框架,除了上合組織外,可以再設計一個與東盟合作的類似組織。可以叫「馬尼拉組織」,也可以叫「吉隆坡組織」,就類似於一個海上安全問題的國際合機制,組織地點可以放在中國,也可以放在東盟國家,重要的是把潰瘍面的問題解決。

「一帶一路」是百年工程,需要大量謀劃經濟落實,以中國式的智慧去解決共同發展的問題。在此之前,沒有所謂共同發展的問題,其他多家都是「我第一」:英國人解決英國發展問題,美國解決美國發展問題。只有到了中國,由於模式不太一樣,發現在解決自身發展的時候,還得帶着其他「窮哥們兒」一起發展,如果不帶「窮哥們兒」一起發展,自己有時候也發展不好。我們有點像當一個小村長,或者會議組組長、合作社社長,需要大家一起討論,在解決實際問題中推動「一帶一路」。(作者爲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着有《超限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