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新時代》從北京「逃回」老家已經6年 我打算一直待下去

回到家鄉,有得有失。(作者提供)

這是「城市遷徙」採訪系列的第一期。阿見說自己的經歷很普通,沒有精彩橋段,只是很真實。我想,這就是我們普通人正在進行的生活狀態,外面波瀾不驚但內在暗流涌動。這次溝通的內容用阿見自述的形式來表達。

我是學外語的,大學畢業前,我去北京做過對外房產中介,租房給外國人,本來打算練嘴,幹了一個月發現各種培訓洗腦,根本沒有張嘴的機會,又去了一家旅行社做日本市場推廣,結果又幹了一個月碰上日本海嘯,業務被迫停了。

即將畢業,思考的事情很多很長遠,北京這個城市怎麼樣,是否適合自己,能不能立足,要不要回老家等,但對於未來是什麼樣,也只能在海投簡歷的時候YY一下,對工作的具體想像就是日企、大公司這樣的目標。

面試了2-3個月仍然沒遇到滿意的,就在疲憊不堪的時候,偶然收到了北京一家日企500強的面試通知,奇怪的是我根本不記得投過,面試當天就接到了offer,崗位是銷售,那時候我並沒有什麼概念,也不是主動選擇,只是偶然的機遇就去做了。

我在這裡一直做了5年,從學徒到區域負責人,也是至今最有感情的公司,中途因爲一些外部和個人原因,去了上海分部,後來又再次調回北京。

那幾年過得很充實:工作上積極發展,薪酬也在漲;業務雖然困難但有希望;工作很忙很累但權限很大,自由度也高;公司內部團隊很團結,和領導很投緣私交也不錯;這些良好的體驗其實讓我很難心生去意。

但另一方面有些矛盾也在積壓:公司內耗逐漸凸顯;與工廠矛盾加深;身體每況愈下;個人生活方面,薪酬與房價物價上漲不成正比;工作太忙沒思考空間,回頭一看覺得白駒過隙,思想上有很多空白,這麼多年除了褪去學生時期的幼稚和高傲,沒有什麼進步。

考慮到家庭,內心慢慢務實,產生離開北京的念頭,其實我喜歡上海,這期間領導也給過我去大連,青島等城市的機會,但我的觀念比較傳統,還是會有「父母在不遠游」的想法,我家在秦皇島,最終想離家近些,但又不喜歡北京。

那段時間很迷茫,有很多念頭,但是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下,沒有太多能量去梳理,就算有休息時間也懶得思考,心有餘而力不足,所以都停留在念頭層面。迫於當下的工作和生活高壓狀態,我甚至都沒有思考過換城市後的收入降低等可能性。

我唯一的行動就是無意中更新了簡歷,但並沒有去投,結果老家一個很知名並且我也有所瞭解的國企主動打電話來,接到offer後我沒有太多猶豫就辭職了。

從有離開北京的念頭開始,到最終辭職,只用了大概2-3個月時間,我覺得自己很幸運。

我現在的公司和之前的行業不同,具體業務和模式有很大差別,一切工作內容和人脈都要從頭來,我也算是轉行了吧,工作差別可以簡單理解爲以前是負責渠道管理,要開拓市場,現在是維護客戶,深入挖掘,但公司當時還是看重我之前的工作經驗,也急需一個有經驗的成手。

我現在已經回老家6年了,對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感受,不能簡單得用好或壞來形容:

收入一開始略有降低,但生活成本的降低更明顯,這方面更愜意;工作氛圍很有落差,上升空間小,人際關係複雜;同樣的工作強度下收穫更少,內耗嚴重不勘;甚至到現在,我依然時常懷念以前的公司,也會跟同事說起當年如何;但我喜歡這個城市,而且這裡有家人和朋友。

雖然某些方面有落差,但我沒有過後悔,對以前的工作生活更多的是懷念和感恩,即便遇到了困難,依然覺得回來很值得,很幸運。工作上再選擇的機會少了,但在有限的條件下仍然可以做出一些改變。

當時在北京和上海關係比較好的朋友們,大部分沒有離開且過得不錯,但我並不羨慕。在我的認知範圍內,留在大城市的原因無外乎三類:

擔心或確信離開後不如現在好,擇優而選;眼下的機會更多,苦樂並存;沉迷於城市的虛幻,把大城市的繁華和光環插在自己的肩膀,但一事無成,卻又無法自拔,找不到離開的辦法和勇氣。

無論哪一類都有留下的理由和意義。

說到底,問題最後都要回歸到,你想要什麼,想要到什麼程度,對我來說,迴歸家庭,享受真實是最根本的動力。

但自己想要什麼確實難以說清楚,在人生中這個課題也是一直變化的,有些人用選擇法,我大概是排除法,最起碼我現在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在目前可預見的規劃中,我打算一直待下去。

作爲大城市曾經的過客,對於面臨相同抉擇且猶豫很久的朋友來說,如果你還可以扔硬幣去決定,如果你時常想起自己的年齡,那麼我會建議你回到父母身邊,更多的關注生活,總去跟身邊的人橫向比較會變得浮躁,因爲別人的好與壞對你來說都是莫大的玄學。

相對於此,更相對即將或剛剛來到大城市的小夥伴們提個醒,青春不可負,盡情吃喝玩,遠離黃賭毒,不管做什麼處於什麼環境,一定掌握一項技能,學會拒絕,多看書,多運動,未來面臨去或留時,相信你都不會太糾結。(小女子走江湖/山東煙臺)

【徵文啓事】

中時新聞網「兩岸徵文」欄目,徵文主題:臺灣人看大陸、大陸人看臺灣、兩岸看世界、兩岸一家人、兩岸新時代,歡迎全球華人投稿。

期盼作者透過親身經歷的故事,刻畫兩岸社會肌理,描繪世界見聞,打破刻板印象,促進兩岸民衆相互瞭解、建立全球視野,向讀者展現時代的脈動與發展趨勢。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520ROC,歡迎線上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