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校園超連結-走過不再青春的牯嶺街

看過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人,應該忘不了那套看上去永遠是舊舊的,鵝黃色的建中校服,以及「牯嶺街」這三個字。

牯嶺街附近太多有趣的地方可去了,從遠及近有中正紀念堂植物園南門市場歷史博物館郵政博物館。連在臺北排得上名字的滷肉飯,這附近都有兩家。以至於很難讓人特意跑一趟容易被遺忘的牯嶺街。

我通常的行程都是午後去一趟歷史博物館,接着逛一逛南門市場,最後四點多的時候錯峰去吃盛名之下的金峰滷肉飯。常常會在公交車上看到「牯嶺街小劇場」,或者從旁邊的道路步行路過牯嶺街。

這一段路上的人一直不多。只有正好碰見建中放學的時間,纔會發覺到明顯熱鬧起來。在路上看見三五成羣穿着鵝黃色校服的男孩,恍惚間難以分清電影和現實。

電影畫面籠罩着黑色,壓抑的鵝黃色校服下藏着更加壓抑的軀體。然而眼前的一切總是明麗的彩色。這次特地陪新朋友去南門市場逛逛,才陰差陽錯地走了一遍牯嶺街。

南門市場是老派雜貨市場,市井氛圍濃郁。一層有幾家賣着湖州糉子金華火腿穀物粗糧以及熟食的店。負一層賣的是新鮮蔬菜肉類。二層是成衣店餐飲區。

我們到的時候已經是吃飯時間了。走進二層的餐飲區,選擇了一家排隊的人最多的刀削麪店。朋友查了一下網路,告訴我這是一家頗有名的店。排隊的時候,這個說法也得到了印證。兩名中年男子對話中提及,「爲什麼這家有名啊?」「給的牛肉多,又好吃。」的確是樸實得不能再樸實的理由了。一如這一街區已然有些年代的建築、店鋪街道,有一種舉重若輕的陳舊感。

午飯過後,走出南門市場。躲在騎樓陰影之下往牯嶺街的方向移動。這一路上有不少賣二手相機的小店或者郵幣社。對啊,牯嶺街就是名副其實的郵幣社一條街

路過牯嶺街小劇場往裡走,就可以看到郵幣社層疊着的招牌。據說郵幣社一般都是下午纔開始營業。幸好來的是時候,迎面看見一家店,便想進去看看。

自動門從裡邊反鎖了,老闆看到我們來,立刻從座位上起身給我們開門。店內的冷氣很足,通道狹窄,大約只容得兩人側身而立。除了有一些展示櫃外,其餘滿滿當當的都是庫存。

我不收集郵票錢幣,卻對它們呈現的知識充滿了好奇和興趣,偶爾會購買一些。於是請老闆給我們看了舊郵票。舊郵票大約分成兩種,一種是「銷票」,一種是「蓋銷票」。「信銷票」通俗地說,就是從使用過的信件上揭下來的郵票,是經過郵路的。而「蓋銷票」是郵政官方直接蓋上郵戳後賣給大衆的。兩者都已經失去了實際郵寄的用途

老闆有兩大鐵盒的舊郵票。鐵盒很舊了,有的地方有些斑駁的鏽跡。一盒專門收集臺灣的郵票,另外一盒則是臺灣以外的地方的舊郵票。我專門挑自己知道的人物肖像、事件的郵票,或者是看起來饒有趣味的圖案

下午很安靜。偶爾會進來一兩個人跟老闆聊聊天,諮詢一下店裡有沒有賣某物,也都像深夜裡的私語似的,溫和融洽得不足以打亂一灣毫無波瀾池水

有意思的是,一位看起來三十多歲的男子,拿了幾塊銀幣找老闆辨別真僞以及估值。其中有真有假。男子聽完平靜得很,除了反覆確認真假,臉上竟然也沒有表露一絲欣喜抑或難過的表情

挑選了幾張要買的郵票,付了錢,出了門。門外陽光還是很好。不遠處有一家舊書攤。聽說牯嶺街昔日也是一條繁盛的舊書街。往日的盛況如今早已不復存在了。

單看這條牯嶺街,有少年的記憶,卻沒有了青春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