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瘦肉精事件凸顯食安配套不足

食藥署、臺中市食安處實驗室年前複驗同一包的國產臺糖冷凍安心豚梅花肉片,都檢出含有不得檢出的瘦肉精西布特羅。圖/臺中市食安處提供

在春節前發生臺中檢驗出肉品含瘦肉精「西布特羅」事件,迄今仍未完全平息,其中涉及到中央與地方政府,對於檢驗瘦肉精的認知差距,以及後續處理方式的歧見。無論未來發展趨勢爲何,經由此次事件強化食品安全制度,纔是務實的做法。

保障人民健康是食品安全的目的,所以只要有任何危及食安的事件,都必須以最快速度及最高標準來處理。在事件爆發之初,中央即批評地方政府公佈只是「個案」的結果,而引發社會不安。甚至還質疑爲何檢驗出過去十幾年均未出現「西布特羅」的罕見成份?更指出不排除可能是「實驗室污染」的人爲操作失誤所致。但是該產品由中央與地方再檢驗,結果均存在瘦肉精成分,最終下架也是事實,顯見食品的確有污染。特別是瘦肉精項目多樣,此次檢驗出「西布特羅」毒性高,直接危害人民健康,各國是全面禁用,確實存在安全疑慮,中央立場顯然與民意有落差。

之後朝野又爭論行政院長是否需要去國會進行專案報告,而在最終報告中特別強調是單一檢體問題,而非系統性事件,所以不但食品安全無虞,蔡政府的食安政策更勝於馬政府。

然而人民所在意的,並非刻意去比較兩任政府的政績,而是是否可以「食無不安」?由此次瘦肉精事件,顯然離目標仍有很大距離。

由事件爆發後延宕多日後,政府才公佈報告,並不符合社會期待。另外在報告又認爲地方政府過於躁進,而逕行公告結果;但地方政府則認爲「西布特羅」毒性非常強,基於維護人民健康的理由,必須第一時間公佈,而讓人民可以預防,雙方迄今仍無共識。

中央與地方的歧異,顯示目前國內對於食安問題的調查程序及事後處理機制,仍有不足而有待檢討。但諷刺的是此報告「檢討」過去馬政府的力道,遠遠高於如何精進改善現有食安機制。

瘦肉精在臺灣本身即是高度敏感的話題。臺灣在2020年公投,支持開放含有瘦肉精「萊克多巴胺」的美豬進口。政府宣稱少量「萊克多巴胺」對人體無害,做爲支持美豬進口的理由,但另一方面,又以維護健康因素爲理由,禁止萊豬進入校園及軍營的矛盾現象,所以迄今國人仍十分排斥食用萊豬。

當時政府承諾會做好產品標示及源頭管理,有效掌握含瘦肉精進口豬肉去向。但自2021年開放迄今,瘦肉精進口豬肉去向不明的傳聞從未停止,除了食安考慮外,拿人民健康換取美國支持臺灣加入國際組織,但美國仍未兌現的質疑一直存在。

在臺灣全面禁用瘦肉精,卻開放萊豬進口,形成對外國產品較爲優惠,「超國民待遇」的特有雙軌規範。政府的說法是可以有效區分本土豬及進口豬,方能凸顯本土豬價值,但是由於把關不嚴,查覈工作並未落實,進口豬混入本土豬事件時有所聞,反而減損本土豬的價值。

由近年來瘦肉精的一系列事件,強化臺灣的食安系統刻不容緩。首先在邊境管理上,除了杜絕外國產品申報不實,以「洗產地」方式進口外;相關檢驗機制也需到位。而在國內則必須有效杜絕不肖業者竄改產地標示,魚目混珠的亂象。

其次在原產地認定上,也需符合國際趨勢。在去年爲解決蛋荒而進口國外蛋,目前蛋荒雖已不存在,但在進口蛋加工後產品認定問題,仍存有不小的爭議。

由開放美國萊豬、日本核災區食品,以及加拿大全齡牛肉進口,政府一貫的說法是必須與國際接軌,纔有助於臺灣的國際參與。但國內的相關食安措施顯然並未到位,此次瘦肉精事件,再度暴露國內食安配套措施及執行能量之不足,只好寄望新政府改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