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戲曲 新傳播?——看傳統戲曲與短視頻如何結盟

戲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瑰寶,如今卻面臨着曲高和寡窘境,不少劇種都存在“傳承難”“年輕人不關注”等困難。短視頻等新媒體的興起和發展,爲這門古老的藝術與大衆生活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很多嗅覺敏銳的劇院團體和青年演員紛紛入駐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憑藉敢拼敢闖的勁頭和酷炫有趣的創意,闖出了一條弘揚國粹、傳承戲曲文化的“血路”,也爲很多傳統戲曲藝術家在新媒體時代思考如何轉型提供了啓示。

荊溪崑曲有趣到誇張,但賬號運營變現有挑戰

出生於1996年的錢荊溪是崑曲巾生。他從小接觸崑曲,憑着一腔熱愛,去戲曲學校學習,後師承知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嶽美緹。在他眼裡,崑曲“濃縮着傳統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有趣到誇張”。畢業後,錢荊溪去劇團工作,後因“藝術理念不合”而辭職。

快手成了錢荊溪展示才能和傳播崑曲知識的新舞臺。目前作爲快手“非遺江湖”的代表性創作者,在加入“非遺江湖”後,錢荊溪玩得風生水起,僅僅入駐5個月就收穫了64萬粉絲。“非遺江湖”是快手以獨特的非遺內容生態打造的全新IP,旨在以創新的非遺傳播模式,使非遺項目能夠快速觸及更多年輕人羣體。

能夠短時間脫穎而出,錢荊溪有“秘訣”。他說:“雖然崑曲是很高雅的藝術,但在用短視頻進行呈現時要放下架子,簡單有趣、通俗易懂,再結合一點時下流行的東西。”

錢荊溪認爲:“要圍繞年齡段進行創作,而不是千人一面。像20多歲的年輕人喜歡什麼呢?第一是動作大,第二是人物長得好看,第三是戲劇性變化。只要圍繞這三點進行創作,就不會有太大問題。”

如果要打造一條熱門短視頻,錢荊溪會圍繞一條清晰的主線展開創作。首先,他提前幾天就開始留意和預測接下來可能會發生的社會性、娛樂性熱點。其次,當捕捉到足夠吸引人的素材後,就開始往其中套入崑曲方面的專業知識,將熱點和崑曲進行結合。當這兩步做好後,剩下的就是寫腳本、選配樂、約攝影師拍攝和進行後期製作了。

錢荊溪也承認,要想把一個短視頻賬號做出彩並長期運營,需要花費不少金錢和時間。“我幾乎就是一個人在做一個團隊的事情,要想呈現出一個好作品,服裝、拍攝、製作哪個環節都離不開錢,這個賬號已經用了我很多積蓄了。如果觀衆之前沒有接觸過短視頻拍攝的話,他永遠無法理解一個7秒鐘的短視頻成本之高。”

記者調查發現,通過電商自產自銷和接廣告是短視頻創作者核心的變現手段,而前者帶來的利潤無疑更大。在文化產業中,有文化實物支撐的短視頻創作者的收益,也要高於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的創作者。

“運營一個短視頻賬號只適合某些行業,而不適合所有行業。”錢荊溪給記者舉例,“比如說現在有一個農村小夥,他去做一個賣水果的賬號,即使只有2萬粉絲,也可能比我更賺錢,因爲他有水果可以精準營銷,而我的賬號類別和賽道缺少多元的變現渠道。在文化產業裡,賣茶葉、賣壺的作者收益要遠遠高於我們這些純粹的藝術傳播者。”

果 菁:想把賬號做到數一數二,拉近藝術與生活的距離

果菁今年27歲,她有很多身份,如小學京劇團教師、京劇攝影工作室老闆,但最引人注目的身份是有200多萬粉絲的抖音大號果小菁—京劇果”。

作爲傳統京劇演員,果菁最初對短視頻平臺是有些抗拒的,但後來慢慢轉變了想法。2020年4月,果菁開始試水短視頻。起初她以京劇造型大變身角度拍了不少視頻,也取得一些效果,但後來這招讓網友產生了審美疲勞,粉絲漲到一定程度就不再增長了。

果菁告訴記者:“做視頻的前半年我都是不怎麼火的,我和團隊成員在凌晨3點之前很少睡覺,就爲了尋找新的創作思路。”

後來,果菁發現很多粉絲會有特別搞笑的想法,而這些想法都是策劃視頻內容的“金礦”,她通過對用戶感興趣焦點的梳理和發掘,找到了視頻要輸出的方向。

建立了用戶思維,果菁在打造內容上如魚得水,她會把一些戲曲元素摘出來跟京劇去做對比,或把一些古風的歌曲編成京劇的身段動作展示出來,又或素顏出鏡與大家聊一些京劇領域奇聞趣事,同時配上當下特別火的一些音樂,來調動網友的情緒。

果菁的愛好很多,除了京劇外,還有寫毛筆字、打架子鼓,甚至染頭髮,她把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短視頻中,運用蒙太奇手法產生時尚與古典的強烈對比,令人耳目一新。

“果小菁—京劇果”抖音賬號較火的一條內容是展示果菁化裝扮戲過程的視頻,在化裝過程中,果菁一直用輕鬆的語氣跟網友“碎碎念”、侃大山,這條視頻展示的是京劇演員的精神面貌,點贊量160多萬,播放量接近4000萬。

果菁也有自己的藝術原則。京劇是一個規矩很多的行業,在創作上,果菁堅持絕不觸碰行業底線,她從不穿着京劇的衣服去跳舞、去打鬧,堅守着行規。果菁發佈的短視頻,哪怕中心點不是圍繞京劇,但一定是體現着傳統文化,體現着中華民族精神的。

有京劇攝影工作室,有攝影棚、場地、設備、團隊,這些因素讓果菁具備了很多優勢和便利條件,讓她在創作成本投入上遠低於個人創作者。

能取得今天的成績,跟果菁善於學習是分不開的。“果小菁—京劇果”抖音賬號上的每一條視頻,後期剪輯都是由果菁親自完成。她說:“你總是輸出一種形式和模式,人肯定會有審美疲勞。只要我做短視頻一天,就會去探索一天,探索永無止境。”

果菁的理想很大,她告訴記者:“我要把賬號在藝術領域做到數一數二,我的使命是拉近舞臺藝術和生活的距離。”

與時代保持密切同步 讓傳統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

信息化時代,新的藝術形式層出不窮,對傳統戲曲藝術來說,如何在保留精髓的同時又能夠符合時代的變化,是很大的挑戰。

“雖然我們這個行業很傳統,但一定要與時代保持密切同步。過去戲曲的宣傳推廣渠道主要依賴於電視臺,但在現在這個時代必須要通過新的媒介。”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秘書長潘燕說,“我覺得短視頻在傳統戲曲文化的傳播方面,充分發揮了在這個時代應該起到的作用。”

在潘燕看來,戲曲的魅力就在於不用解釋,老百姓也能從這些唱腔裡面體會到不同的感受。用短視頻的方式可以讓大家快速感受這種美,而且願意去傳播、去模仿。“但現在戲曲行業面臨的一個困境是,雖然很多人已經意識到要利用新平臺、新形式去傳播戲曲,但創新的方法卻沒有掌握,往往還是停留在劇場演出的思維定勢上。”潘燕說。

傳統戲曲行業面臨的困境讓錢荊溪、果菁等青年演員在新媒體上的探索,顯得珍貴而意義深遠。而站在短視頻平臺角度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時間留下來的寶貴遺產,平臺也樂見文化藝術內容創作呈現蓬勃氣象。

抖音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短視頻創作門檻低、觀看交流便捷,是傳統文化的天然傳播場,抖音有責任和義務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

據瞭解,抖音陸續推出了“非遺合夥人計劃”“看見手藝計劃”以及一系列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用戶挑戰賽,希望可以讓年輕人看見傳統文化、親近傳統文化。同時,針對藝術類短視頻創作者推出長視頻權限等激勵政策,以號召藝術家和藝術愛好者在平臺積極創作藝術類短視頻。

截至2020年12月,抖音上文化藝術類視頻累計播放量超2.1萬億,點贊量超660億,分享量超17億,評論量超43億。粉絲數量過萬的藝術創作者數量超20萬。

助力非遺傳播也是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的工作重點。6月8日至14日,“雲遊非遺·影像展”在線上公益展播,2000餘部非遺傳承記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訪談綜藝節目登陸雲端。

“不管是美食、中醫藥手工藝還是傳統戲曲,我們要讓非遺進入生活,這樣才能傳承下去。我希望‘雲遊非遺·影像展’能起到讓更多人瞭解非遺、發現非遺、傳承非遺的聚集效應。”潘燕說。 (實習記者 王偉傑 文中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