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職業化系列 (八) 從CBA看SBL 臺籃需大突破

臺灣籃壇黃金世代近年來多數都以旅外優先考量。(圖/資料照)

記者杜奕君/綜合報導

過往中華職籃CBA曾經成爲日、韓籃球借鏡,但僅僅數年便呈現「泡沫化」臺灣籃球若再次邁向職業化球員薪資勢必將呈現大躍進球團每年各項開支勢必也將加倍,更重點之處在於,必須成立獨立自主的職籃公司,統籌一切賽務與職籃相關行銷場務、軟硬體設備,這些都將是一大考驗

中華職籃CBA鼎盛時期,本土頂尖球星月薪20至30萬者大有人在,但薪資暴衝結果,CBA市場機制決定一切,最終只能黯然倒臺。

SBL目前本土球員「官方」薪資上限12萬,但實際各隊主力球星身價大多不止於此,球團老闆在付出高薪情況下,並未獲得實質回收,這樣的畸形生態,絕對大大影響各隊職業化意願

田壘近年也投身CBA。(圖/資料照)

過往CBA時代,各隊在後援會組織上也大多有下足功夫球迷具有向心及凝聚力情況下,自然對於球隊有一定認同,甚至周邊商品也成爲球迷爭相收藏的珍貴之物。而現在的SBL生態下,球迷進場不踊躍,不然就是美其名動員」進場,各球團在後援會組織上使不出力,要想讓球迷自動入場,自然是難上加難。

在目前社羣平臺廣泛,網路傳播無遠弗屆的時代下,球隊的整體形象塑造應該有更多元化作法,如何找到球迷的歸屬及認同感,進而關心甚至入場觀戰,這點球團絕對責無旁貸。

▲如何再度串起SBL熱潮主事者需要更多努力。(圖/資料照)

►接收更多精彩賽事,歡迎加入《ETtoday運動雲》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