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長吳政忠:佈局太空產業 飛向新藍海

科技部長吳政忠說,將把國研院旗下太空中心獨立出來,另成立行政法人的國家太空中心,協助推動太空產業發展。圖/王德爲 全科會勾勒2030科技願景

科技部長吳政忠接受專訪,暢談臺灣未來科技政策發展及目標。圖/王德爲 吳政忠小檔案

四年一次的全國科學技術會議本月21日即將登場,科技部長吳政忠在全科會召開前夕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全科會將勾繪「創新、包容和永續」2030年的臺灣願景,他也提出資安精準健康、數位轉型半導體、太空衛星和5G、6G新世代網路建設等六大發展方向,期許從中找出科技和產業無縫界接的新藍海

全科會是吳政忠上任科技部長來第一個籌辦的科技重頭戲攸關臺灣未來十年科技藍圖走向。他說,2017年初就開始思考20~30年後臺灣如何在國際立足,並籌組研究小組腦力激盪,歸納2030年臺灣將面臨社會、科技、經濟環境政治等五大面向的趨勢及挑戰,要在全科會研擬應採政策作爲及訂定預期目標。

社會方面,吳政忠說,臺灣面臨高齡少子女化改變人口結構,需以精兵思維培育人才;科技方面,新科技改變生活樣貌,但資源有限,需透過跨域整合佈局戰略型科研領域。經濟方面,全球產業競爭劇烈,創新商業模式蓬勃發展,產業革新須打破框架,善用數位科技加值轉型,鞏固國際競爭。

環境方面,面對極端氣候與能資源短缺衝擊,必須打造預應風險的韌性家園,提升全齡社會韌性。政治方面,公民意識崛起及國際局勢變動,須順應國內外趨勢與因應各界需求,滾動精進科技發展政策。

創新、包容、永續 三大科技願景

爲了全科會不淪爲只重學研、忽略產業的大拜拜,吳政忠2019年起透過各部門展開和社會對話。他最近向臺積創辦人張忠謀請益,兩個月前並邀請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臺哥大總經理林之晨臺大校長管中閔產學研意見領袖集思廣益,從業界未來十年需求、對未來想像,傾聽業界意見,訂定「創新、永續、包容」2030年科技三大願景,並帶出多元參與、預應需求及跨部會協作等三大亮點。

創新方面,吳政忠說,2020~2030是人和萬物聯網的社會,很多傳統產業注入數位科技就有機會被翻轉,舉凡食、「醫」、住、行、育、樂,只要將強項通訊科技(ICT),和所有產業結合,臺灣會有很多新藍海。永續則因氣候變遷,能資源愈來愈少,循環經濟將是重點;包容則因未來高齡少子趨勢,臺灣須包容新移民外,XYZ世代攜手邁向未來,也是科技推動重點。

鎖定衛星商機 價值拚數十倍增

此外,吳政忠表示,全科會也希望在資安、精準健康、數位轉型、半導體、太空衛星和新世代網路整合等六大方向,凝聚科技和產業發展的共識,尋找新藍海。

吳政忠舉太空產業爲例說,太空不再只是氣象、軍事的照相,已經落地到通訊,對臺灣是新興產業,政府從一年多前就開始佈局。未來將把國研院旗下太空中心獨立出來,另成立行政法人的國家太空中心,協助推動太空產業發展。科技部已訂立「太空發展法」草案行政院審議,下會期將送立法院,希望切入像美國Space X星鏈計劃(Starlink)的低軌衛星商機,除了零組件供應鏈外,未來要串聯繫統整合公司聯合對外,產業價值可變十倍、二十倍。

前年特斯拉(Tesla)執行長穆斯克提出星鏈計劃,除了他創辦的Space X外,另有Amazon(亞馬遜)、英國通訊商oneWeb等先後宣佈推動低軌衛星計劃或開始發射佈局衛星通訊,三個大的6G通訊系統隱然成形

吳政忠說,他去年曾派員華府拜會過Space X高層,「接觸過就知道星鏈計劃是玩真的」,現只發射幾百顆衛星,未來計劃發射4.2萬顆低軌衛星,在地球上空300~700公里上可望佈滿人造衛星,一個衛星壽命三~五年,掉下來就要補,未來5G、6G一起來。臺灣最厲害是接收器,可以把它縮小,低軌衛星有很多零組件向臺灣採買,未來臺灣不只零組件供應鏈,還要有系統整合公司,臺廠企業應結盟一致對外,「臺灣廠商有機會發展太空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