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兩岸》金廈「金星輪」與陳煥武

陳煥武家族。(葉克兢、寒川提供)

《金門日報》2021年7月24日「浯江夜話」主筆江柏煒教授發表了一篇:「『爲圖今後金門航行便利勸告鄉人』解讀」,一早居住在香港的表哥就發微信詢問:「文中的僑領陳景蘭是新加坡的陳景蘭嗎?」我立即回覆說是,同時想起他和堂哥2019 年參加香港金門同鄉會組團回金門,主要爲了金門迎城隍活動,其中 我陪同他們參觀了位於成功(陳坑)的「陳景蘭洋樓展示館」,所以他纔會關注僑領陳景蘭。

江教授的這篇文章,讓我更關心的是文中提到:「1922 年金門俱樂部致新加坡僑領陳景蘭、蔡嘉種、陳煥武等人公函,陳述金門交通不便。金門公司開會後決定組織金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添購輪船,航行金廈,辦事處設於新加坡,並設事務所於廈門,提供行旅鄉人方便。」文中僑領陳煥武,是我的伯公,記得表哥、堂哥他們一行人到瓊林參觀「養拙樓」(蔡嘉種洋樓)時,我的表哥眼尖,看見展示館版面上的解說文稿,出現陳煥武的名字,就告訴堂哥們那是他們祖父的名字,我有些挫折與懊惱,因爲我在金門國家公園解說課工作過,居然沒有發現自己的伯公名字就出現在這裡?

《金門縣誌》在卷十く華僑志〉第二節對「家鄉的貢獻」p1290:

「十一年間蔡嘉種、陳景蘭、陳煥武等以對外交通不便,號召組織金門輪

船股份有限公司,建造金星號輪船一艘,川行金廈,並設辦事處於廈門,稱爲金門公司。促進各種商業發展,行旅鄉民稱便。」

金門國家公園於 2011 年委託林金榮先生進行「金門古洋樓裝飾藝術調查研究」成果報告中 p22,這樣記載:

「金門的交通改善,拉近與南洋的隔閡關係。1922 年間,返鄉建好洋樓的新加坡華僑陳景蘭,認爲金門對外的交通落後,便與蔡嘉種、陳煥武(經營橡膠、茶葉、咖啡、胡椒、豆蔻等出入口生意)等人在新加坡號召籌組金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打造金星輪客船川行金廈航線,並將辦事處設在廈門,稱爲「金門公司」,溝通金門、廈門和新加坡的海路運輸,對金門交通貢獻良多,提供僑胞返鄉及領兌匯款書信等各項營業服務,同時增加更多前往南洋的移民。」

從這裡的內容,見證了「金星輪」爲那個年代的金廈交通提供了安全性與便利性,更對當時仰賴僑匯、僑批的家庭,建立了具有保障的管道,尤其對移民的風潮也有極大的貢獻,應該是幾位僑領的睿智與熱心公益的精神,造福了金門人,也活絡了金門的社會,對金門當時的社會起了安定的作用,且在經濟上也浥注許多,始能在民國二十年左右興建起許多的洋樓,爲時代留下了見證。

另文中對於僑領陳煥武的經營事業,也有着墨,指其主要經營橡膠、茶葉、咖啡、胡椒、豆蔻等出入口生意,這筆資料對於陳煥武的後輩非常的珍貴,藉此可瞭解早期陳煥武先生所經營的產業,讓其後輩可以更貼近值得尊敬的祖輩,並顯揚其熱心鄉梓事業之精神。

另在《金門縣誌》卷七〈經濟志〉第三節交通工具p1102,還有「金星輪」的一段記載:「金星小輪船:民國十一年,金門旅新加坡僑商組織金門輪船股份有限公司,由香港購進五十噸小輪一艘,號曰金星。十二年春正式啓航,川行金廈,每客售票八角。二十六年抗日戰起,載難胞撤至大嶝,一度航行白兔港、廈門間,旋廈門續陷,因作緊急措施,鑿沉同安洪厝港。勝利後由閩通公司修復。並航行安海廈門間,三十七年交涉收回,仍航金廈。三十八年廈門淪陷,改航金門烈嶼大擔間,協助軍運,四十三年機件損壞,運臺灣修理,改航澎湖列島。」

這段記載爲金星輪的航行里程及其服務的物件和鄉里做了完整的記載,也讓大家對於僑胞熱愛家鄉、奉獻心力及熱心公益的精神永遠得以流傳久遠,我爲族親的參與公衆事務的熱忱所感動,更爲「金星輪」在金門的交通運輸上所做的貢獻,爲金門旅外僑領在家鄉的發展上着有參與,應予記錄。

《金門縣誌》在卷一大事記 P143-144:

「十二年,金門輪船公司,新造金星輪正式啓航,川行金門、廈門。十五年,九月十三日,……同月,縣長韓福海,爲加強治安措施,陸上組織馬隊巡邏,海面令金星輪夜泊金門備警。」

由上述可知,金星輪是於十二年正式啓航,而十五年,並在縣長的指示下,加入爲金門安全做警備,其不僅爲交通之用,更爲守護海島安全而受命爲縣長的指揮,爲金門安全盡心力。

《金門縣誌》在卷一大事記 P145:

「二十一年,四月二十日,金星輪由廈抵金,軍警搜獲旅客攜有反動宣傳品者十四人,扣押訊辦。」

此一記錄,說明了當時旅客的多樣與複雜,同時政治的氛圍影響到一般民衆的生活。

《金門縣誌》在卷一大事記 P147:

「二十三年,六月一日,本縣成立保衛團一中隊。三日,縣警備隊於金星輪搜獲伏刼匪徒洪承便、黃振玉二人,即解泉州剿匪 司令部訊明槍決。金星輪每逢二、五、八,川走後五堡,雞冠頭一線,因水路不靖,宣告停駛。」

金星輪其乘客龍蛇混雜,且航行之路線安全性堪虞,因此於二十三年六月三日停航。

但,在《金門縣誌》在卷一大事記 P148 記載:

「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晨,日軍炮擊舊金城,七時許,自舊金城等處 登陸,我無反抗,居民紛紛逃向內陸,縣長鄺漢乘金星輪走大嶝,後以棄職潛逃,爲福建省政府軍法審判槍決。」

金星輪又出勤了一次特別的任務,但在《金門縣誌》大事記上未有相關復航之記載,一直到民國三十八年。

《金門縣誌》在卷一大事記 P154:

「三十八年,二月二日,金星輪復航。」

1949 年兩岸分治,金星輪何時停航?根據《金門縣誌》在卷一大事記P154:

「三十八年,十月十七日,廈門淪陷,國軍主力集結金門,湯恩伯率部駐金。」又據 2009/10/17 金門日報訊版作者楊樹清的專題報導「分離隔絕金廈在兩岸臨界點」一文中,他這樣書寫:

「廈門既已『淪陷』,金廈水域自是不通了。川行於金廈的主要客輪『金青輪』、『金星輪』也是在當日從廈門趕載了一批返鄉客後停航?……日軍封鎖下的金廈水域,『金星輪』停擺,這一停駛十二年;一九四八年上半年出刊的金門《顯影月刊》,載了三則『金星輪』動況,一則是『金星復航行旅稱便』:……第二則〈珠還合浦金星復航〉……另一則〈金星輪船兼航塘東〉……。」

《顯影月刊》,載了三則『金星輪』動況,內容詳實的記載了金星輪的航 行及票價、維修、改造和航線等等資訊,說明金廈之間的交通、安全及爲服務鄉親是「金星輪」的精神,但也要收支平衡,可以自負盈虧,其經營之不易,兼航塘東即有截長補短之盤算,有的航線比較賺錢用以貼補金廈之航線,以服務鄉親爲主。

究竟 1949 年兩岸分治是否金星輪載運了最後一批旅客,從此分隔兩地?仍值得再考證。

這些珍貴的資料,爲金星輪的航行與經營都做了紀錄,無私的僑領爲家鄉的生活與經濟都做出了努力與付出。

在《金門縣誌》卷十〈華僑志〉第二篇 新加坡 第一章 鄉僑社團附錄 P1281:

「會館廟堂奉祀有功之先僑祿位題曰:………又歷任該會有貢獻者,雖已仙逝,然其功不可泯,茲錄其姓名如次:蔡嘉種(瓊林人)……陳煥武(後浦人)……陳景蘭(陳坑人)…。」

陳煥武的奉獻獲得鄉僑的肯定,得以錄其姓名,以傳後世,是一種精神的永世流傳。

另從《金門縣誌》找到了陳煥武先生家族對於僑鄉的公共事務之投入,如〈華僑志〉第二篇新加坡,第一章鄉僑社團,有關「金門會館」的記載,(1278 ):茲將該會自民國四十五年(西元一九五六年)第八十四屆至民國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第一 0 四屆董事及職員姓名簡錄於後:董事:…陳永福(三屆)……陳國民(四屆)… 候補:…陳國民(四屆)財政:…陳永福(六任) 信託人:…陳永福(十任)。

另,民國六十七年(西元一九七八年)第一 0 八屆至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第一一五屆職員姓名於後(P1279):

董事:…陳國民(七屆)正財政:陳國民(二任)

第一百十六及第一百十七屆新董事名單:(部分董事及候補爲連任)

「黃祖耀、陳篤漢、黃木榮、楊清芳…陳國民、謝漢、黃章美、洪天送……。」陳永福爲陳煥武的長公子,而陳國民則爲陳永福的二公子,即陳煥武的次孫,足證一家三代都熱衷於服務鄉僑,在會館擔任不同的職務,服務鄉僑。另在「金門會館重修落成記」這樣記載:P1281

「金門會館重修落成記:………董事……陳永福……信託人黃慶昌……。西曆一九六二年九月。」陳永福一九六二年擔任金門會館董事職務。

又另在金門會館籌建大廈基金捐款人中,找到捐款人芳名錶(P1282):

「金門會館籌建大廈基金捐款人芳名錶:(單位叻幤)

……陳國民二萬元……。」

足見陳煥武兒孫輩事業有成之外,更能踵武其熱心公益之志。再從下面一段記載,獲得一些訊息(P1284):

「節錄黃夢樑新加坡浯江公會歷史:……茲錄該會西元一九八五及八六年度,第卅二及卅三屆職員表於後:……永久名譽主席陳國民。」

陳國民獲永久名譽主席,受到長期服務鄉僑的肯定,得以獲此殊榮。

又第二篇新加坡,第四章鄉僑對祖國的貢獻,第二節對「家鄉貢獻」(P1293):

「四十八年八月二十三日,本縣受颱風災害,損失慘重,經華僑協會分函海外,並得鄉僑蔡承堅竭力呼籲,旋接新加坡鄉僑黃卓善、陳永福等匯寄新臺幤六萬四千七百元,交金門恤賑會,救濟貧苦災民。

五十年,金門縣政府發起籌建安老院義舉,會館諸董事,即集捐新臺幤二十萬餘元,計有黃慶昌、翁贊商各捐一萬元,張允中、黃木榮、王尚志………、陳永福……各捐五千元,……。 」

〈華僑志〉第八篇 金門僑政第四章華僑之家 P1339:

「茲錄捐獻華僑之家籌建基金芳名如後:一、新加坡浯江公會鄉僑捐獻:(單位叻幣)……陳永福二千六百元……。」

陳永福先生熱心捐輸,心在家鄉,所以對於家鄉遇風害,也是念茲在茲,立伸援手,而安老扶幼之事亦主動積極,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心來主動參與;雖事隔半甲子以上,但這樣捐輸的宏願,至今捧讀猶感動在心,記得我和大妹在臺灣讀大學時,永福伯曾偕幺兒返鄉,當時我的父母及小妹仍在金門,他們陪同掃墓祭祖,後過境臺灣,我和大妹有機會陪同參訪臺北故宮、野柳女王石等景點,感受到從僑批中走出來的伯父,是如此的溫文儒雅,給人溫暖,如沐春風,沒有距離感,讓我一直放在記憶的深處。另第四篇印尼,第一章「鄉僑社團」p1309:

「椰嘉達金門會館:成立於民國三十七年六月廿七日,爲邑僑王一劍(珩厝人)、莊添炮(後浦人)……陳永祿(後浦人)……等發起組織,首屆理事長王尚志。」

陳永祿是陳煥武的次公子,居印尼僑居地時,亦十分熱心僑鄉的事務,所以椰嘉達金門會館,參與組織的發起,極力促成會館的成立,功在僑鄉。

陳煥武的後輩現遍居海外各地,香港、印尼、新加坡、美國及加拿大等地,希望透過「金星輪與陳煥武」的時光鏈,能夠連接後輩對家鄉金門的鄉情,對父祖輩的精神可以延續,不論人在那裡,家鄉是永遠的根。

表哥出生在印尼,參加「2008 年世界金門日」活動,第一次踏上母親的家鄉「金門」,從此他十分關注金門,此次藉由「金星輪與陳煥武」,讓我對於家族父祖輩奮鬥有成之外,心繫家鄉,熱心公益,感佩在心,並期能傳承其志,服務鄉梓,盡棉薄之力。(陳秀竹/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