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廈試點 打破兩岸旅遊僵局

(圖/本報系資料照)

疫情期間全球各國邊境封閉,兩岸交流亦近乎中止,直至2022年底大陸全面開放後漸露曙光。然而意識形態對抗的餘緒尚未消弭,其中觀光交流受重創更是哀鴻遍野,縱使在疫後重新開辦兩岸臺北夏季旅展,最終我方在「官員禁止、業者許可」條件下專案通過,顯見交流榮景的恢復仍需各方繼續努力。

兩岸交流的正常化在疫後牛步前進,雙方在重啓往來的機制前仍舊設定諸多前提,導致原先相對軟性的民生議題,往往包裹濃厚的泛政治化傾向。本次臺北夏季旅展陸方申請歷程曲折,從起初擬委派中央級要員組團來臺,再到臨時取消降格爲地方級官員,對岸的轉變顯而易見擺脫不了政治考量;意即倘若遵照原訂計劃,安排文旅部國際交流局副局長孔倫(海旅會名義)爲首率團參展,不免事後我方部分輿論將評道「臺灣在對等尊嚴的兩岸前提下,成功推動旅遊小兩會談判」云云,導致本次參與淪爲部分公衆人物作秀的公關舞臺,同時中央級官員來臺將陷入兩岸地位平級的政治框架,簡而言之弊大於利無異陷入被動,因此考慮再三後才無預警更改申請名單。

陸方申請參展的政治性思維溢於言表,我方的意識型態考量亦不落人後。本次夏季旅展陸方共計提報212人,我方最終僅覈准137人、官員則全員禁止,駁回比例約1/3,意味背後諸多考慮,同時亦象徵臺灣重啓觀光交流的政策指標。

執政黨首要考量即爲念茲在茲的「相互尊重、對等尊嚴」,進而才能展開海峽兩岸的交流合作,因此若是放行中共中央級官員來臺參展,無疑有效彰顯執政7年多來堅守立場亦能維繫兩岸交流,對於政府形象乃至於明年選戰自然產生不少助益。然而陸方臨時取消海旅會官員參展,導致本次旅展的正面效果形同雞肋,不僅澆熄我方原先預期藉機來試探官方性質談判的期望,同時允許地方級人員來臺將顯得交流降格成爲省級,進而最終僅成全對岸進行政治宣傳的工具,因此索性駁回所有官員的申請,用以避免無謂的紛爭和風險。

兩岸面對較爲軟性的觀光交流,日漸趨向倚靠政治框架來決定日常庶務的交往,因此各方無不想方設法開展和維繫雙邊的交流活動,方能有效降低硝煙瀰漫的兩岸關係。歷經年初開放的曙光乍現以後轉瞬沉寂,近來馬辦陸生團、兩岸影展與金廈泳渡等活動則顯見民間交流需求旺盛,其中金廈泳渡專案速審陸港澳人士往返金廈,甚至近來放寬陸配親屬小三通入境,則意味臺灣釋出更多的官方善意,兩岸往來的密度與速度終究迎來疫後第二道生機。縱使各界日前建議透過官方性質較低的「小兩會」談判無疾而終,未來我方仍可藉由近來金廈交流的熱絡時機,積極和陸方協調選擇前述兩地,進一步有效展開小兩會協商,相信旅遊僵局的突破亦將指日可待。(作者爲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