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建金廈試驗區 蘊育兩岸和平信心
旺報社評
春節假期,金馬民衆經小三通返鄉專案運轉順利,但金門在地民意希望更多。除了呼籲蔡政府恢復兩岸旅客中轉以外,跨黨派金門縣議員日前發表重磅宣言,倡議金門爲永久非軍事區,主張兩岸和平發展、修建金廈大橋、建設金廈一日生活圈等。若兩岸能放下政治之爭,讓金廈融合提上日程,未來幾年乃至十幾年兩岸和平的信心與動力,相信都將蘊育於此。
爲兩岸加上安全閥
冷戰時代,金馬是兩岸軍事對抗的前線,給金門人民留下永久的歷史創傷,而這恰恰造就了金門人民超越意識形態、歷史恩怨的智慧。此次金門縣議員發表的和平宣言,涵蓋國民黨、民進黨和無黨籍各色光譜,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也願意走訪協助。放諸今日,金馬作爲軍事前線早已是過時概念,以對岸現有海空軍與飛彈實力,攻臺完全可以繞過金馬兩島,金馬在軍事上已無戰略意義,反而在政治上的戰略意義更高。
金門比馬祖富裕,經由小三通往來福建比回臺灣還便利,近30年來大量金門民衆在對岸經商、開戶、置產,搭上大陸房地產狂飆順風車,獲利豐碩。馬政府時代小三通帶來大量客流、金流,讓金門坐擁陸客和中轉客的商機,在地民衆對兩岸交流認同度最高,獲得感也最強。年初小三通初步恢復時,麥當勞餐廳悄然在金門開首店,眼光精準的產業龍頭,看到了疫後「金廈一日生活圈」復甦的爆發力。
兩岸和平發展在金門具有堅實民意基礎。在「民意最大」的選舉制度下,獨派在金門毫無立足空間,民進黨在地民代也支持金廈通橋、共創榮景,臺灣社會更應該樂見金門作爲「永久非軍事區」或「和平特區」定位。但就金門在兩岸關係中的歷史淵源和政治地位而言,光談「和平」還遠遠不夠,因爲金門已經不會成爲首戰的戰場,「兩岸和平發展與融一」纔是當代金門的戰略價值所在。隨着中斷3年的「金廈一日生活圈」重啓,金門與廈門作爲探索兩岸關係深水區的試驗區,已基本具備條件。
兩岸政治氛圍愈緊繃、拉鋸,金門的橋樑、緩衝角色就愈顯珍貴。以近期熱門事件爲例,無論是小三通復航專案的促成,還是陸方解除金酒進口禁令,都有賴於陳福海、陳玉珍等行政首長、在地民代在兩岸之間溝通,彌補了公權力部門無法直接溝通的不足,這種關鍵角色難以替代,下一步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將這種功能制度化,並在經濟、民生領域產生更多外溢效應,讓金門經濟更發展、民衆日子過得更好。這就牽涉到從制度層面,探索和設計金廈試驗區的必要性。
民意訴求金廈融合
美中競爭激烈且矛盾,兩岸關係很難重回馬政府時代的平順,避免因誤判而引爆衝突,應是國家安全首要課題,若能建立金廈試驗區,等同於爲兩岸和平加上一道「安全閥」。換個角度來看,北京對臺海政治風險高度憂慮和戒備,習近平的和平統一方略至今未改變,但臺灣民意「聞統色變」,一步到位的統一顯然不可行。
如果能將金廈共建試驗區,作爲解決兩岸政治問題的「中繼站」,雙方在金廈有限可控範圍內交流融合,臺灣民意若能以期待的心態對待,透過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的交流融合,金廈試驗區若能高度發展、人民安居樂業,可讓臺灣民衆直觀地感受到兩岸融合的美好前景。
許多金門人在廈門有親戚,來往緊密,金廈經濟、社會早已成爲共同體,金廈融合絕非武力壓迫下的城下之盟,而是自下而上的民意訴求。從金門發出的這份兩岸宣言,既有縣議會跨黨派支持,也有縣政府力挺,說明金門準備好了。期待蔡政府尊重地方民意,也期待北京轉換對臺思維,金廈若能把融合試驗區打造成高度繁榮、和平穩定的樣板,臺灣民意和國際社會纔會真正改變對北京的成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