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關係冷 金廈「兩門」照樣放流魚苗

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與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今天在金廈海域中線檳榔嶼附近,放流高經濟價值的黃魚和多種鯛類幼苗約77萬尾。(李金生攝)

陽光下閃閃發亮的魚苗,將爲金廈海域注入新活力。(李金生攝)

高經濟價值的魚苗放流,帶給兩岸漁民新希望。(李金生攝)

4年來,金廈小兩岸魚苗放流累積達250萬尾。(李金生攝)

金廈小兩岸攜手放流魚苗,期待爲大海帶來盎然生機。(李金生攝)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與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在金廈海域中線檳榔嶼附近,放流高經濟價值的黃魚和多種鯛類幼苗約77萬尾,期待在兩岸共同努力保育下,爲大海帶來更豐富的魚類資源和源源不絕的生機。

今天上午10時30分,由金門縣政府建設處副處長王垣坤、縣水產試驗所長楊文璽領軍的「金門號」試驗船,與廈門市海洋漁業局總工程師林懷遠、廈門市海洋與漁業研究所長蔡力波帶隊的增殖放流作業船共8艘,在金廈海域中線的211航標,也就是「檳榔嶼」附近會師,同步展開這項深具意義的覆育行動。

金門縣水試所孵育的午仔、黑鯛、鱸魚、平鯛各3萬尾,加上廈門市海洋漁業研究所提供的黑鯛、黃鰭鯛、鱸魚各5萬尾及大黃魚50萬尾,在兩岸放流人員的同步作業下,順着魚梯滑入海中,傾泄如注的景象十分壯觀,展現兩岸政府關心海洋覆育,確保金廈水域資源的用心和雄心。

縣水試所指出,金門、廈門兩岸聯合放流魚苗活動始於2015年,4年來魚苗放流累積達250萬尾,放流魚種包含黑鯛、平鯛、真鯛、大黃魚、黃鰭鯛、午仔、象牙鳳螺、三疣梭子蟹、遠海梭子蟹等,皆爲本地常見的經濟物種。活動特別選用經過檢驗無藥物殘留之健康個體,體型皆達標準(魚苗5cm以上),以提高存活率。

該所爲了解放流活動對於本地漁業資源增殖的效益,近3年也透過黑鯛魚苗標識放流再捕獲回報,確認所放流的魚苗能在當地順利成長。

縣水試所呼籲兩岸漁民避免在放流處及周邊海域進行強度漁撈,以讓放流魚苗有成長的空間與時間,纔能有效增益漁民的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