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孔事業回春?

李武忠

春節與親友到餐廳聚餐上桌的竟然是久違的五味九孔佳餚,經詢問經理知悉該九孔(俗稱臺灣鮑)系購自東北角感到特別對味,在消失匿跡多年後,希望國內九孔養殖盛況能再現。

臺灣九孔養殖技術稱霸全球年產量曾高達2497公噸,產值突破20億元臺幣外銷金額達4.4億元成爲漁村的重要經濟來源。曾幾何時國內養殖九孔開始發生大量死亡原因不明,整個產業面臨崩盤危機,使得九孔幾乎自餐桌上消失,在政府束手無策下,多年來貢寮地區九孔養殖業者自力救濟,在缺乏經費以及科研支援下仍然堅持不放棄,甚至爲解決基因劣化的根本問題,還遠赴日本招親進行品種改良,終於讓產業露出曙光,充分展現出臺灣人韌性

在九孔復養奇蹟背後所隱藏的諸多沉痾,正是臺灣養殖業從興盛轉爲式微的原因,卻從未被有關機構正視過,爲了臺灣水產養殖業的永續發展,外界應共同來關注並督促政府部門全面革新:

(一)基因劣化問題嚴重;由於長期近親交配導致基因劣化、抵抗力降低,遇到弧菌病毒或氣候劇烈變化養殖物就容易死亡。這樣的情況普遍存在國內重要養殖魚種包括:海鱺石斑草蝦吳郭魚牡蠣等,漁政機構只重視推動養殖產量倍增計劃,卻忽略了專業技術考量,政府應該有計劃的進行引種來避免基因持續劣化。同樣的,基因配對和雜交育種需要高度專業,更需要在嚴密管控的設備和管理下進行,以免流到外面水域引發生態浩劫,政府必須有完整的管理規範來進行風險管控。

(二)過度專注智財權取得;政府爲提高研究效率,鼓勵研究人員申請專利並給予技術移轉金額的四○%,影響所及雖然技轉數量增加,但對於農漁民及產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高難度問題,願意投入的研究人力相對減少,已經影響到臺灣農漁業技術提升。試想如果此次九孔新品系是由試驗研究機構或學術機構所育成,爲了取得專利權需耗費相當時程且審查期間多采保密不對外發表,勢將影響到該技術或該種苗商業化推出的時程。

(三)機構設置未發揮功效,政府爲建構水產種苗關鍵技術以及重要養殖種類病害防治技術,斥資17.4億元經費建立「國家水產生物種原庫」(經費多用在硬體建設)。然而從此次九孔復養過程中,該種原庫並未建立臺灣九孔原生資料庫,也沒有積極進行有系統的育種研究,無法提供養殖業者必要的種原和技術協助,引發外界對該水產種原庫功能的質疑。

(四)浮誇風氣充斥;科學講求證據,曾幾何時政府部門和學術界竟然也吹起浮誇風,研究成果被過度膨脹。這樣的作爲業者在回顧九孔復養過程也特別提到,產官學界提出的病因和解方千奇百怪,卻無濟於事。

(五)病毒成爲政府卸責良方,每當國內養殖物發生大量死亡時,政府官員總習慣把原因歸咎於病毒,然後提出水產遭到病毒感染,就像感染SA R S一樣沒有藥醫,甚至再補上該病毒是由對岸走私過來,非戰之罪。此次養殖九孔發生病變時,政府官員也把原因歸咎於感染「大陸冷水性」病毒致死,唯一解決方法是全面禁養兩到三年甚至棄養,輕易撇開責任,卻也讓業者對政府失去信心。

水產養殖是未來人類海產的重要供應源,而臺灣過去在水產養殖領域享有國際盛名,卻因試驗研究機構人事紛擾以及政策偏誤這些年鮮有讓國際矚目的成績,也影響到養殖業的成長。因此在慶幸國內九孔產業再現曙光的同時,希望透過外界之力來打破漁政機關的封閉體制,再創臺灣養殖榮景

●作者李武忠,新北市,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爲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參與,投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