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爲功提升發展“含綠量”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爲新時代的硬道理。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作出新的部署,這將進一步推動通過高水平環境保護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持續增強發展的潛力和後勁。
實踐表明,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近年來,長江經濟帶把發展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長江上中下游協同發力、流域齊治、湖塘並治。2022年,長江流域國控斷面優良水質比例達98.1%,比2015年上升16.3個百分點,長江干流連續3年全線達到Ⅱ類水質;長江經濟帶地區生產總值達55.98萬億元,佔全國比重提高至46.5%。推動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提升了長江經濟帶對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帶動作用。再看黃河流域,九曲黃河孕育了古老而偉大的中華文明。然而,黃河生態本底差,水資源十分短缺,水土流失嚴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弱,是制約沿黃各省區發展的關鍵因素。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成爲促進全流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關鍵是要找到其價值實現的路徑。在浙江安吉,一竿翠竹撐起了一方經濟,從傳統的商品竹開發、竹製品生產,逐步延伸到菌菇等林下經濟作物種植、鄉村旅遊、生態研學,再到如今的推動以竹代塑、竹產品碳標籤應用、竹林碳匯改革,以全國1.8%的竹產量創造了近10%的竹業總產值,探索形成了產業增值、農民增收的生態價值實現路徑。截至目前,我國已建成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572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240個,越來越多的地方依託優質、豐富的生態資源,將其轉化爲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培育出新的產業形態。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仍處於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必須以更高站位、更寬視野、更大力度來謀劃和推進新徵程上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在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任務的關鍵之年,着力建設美麗中國先行區,打造綠色低碳發展高地,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完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久久爲功提升經濟發展的“含綠量”“含金量”,不斷開闢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局面。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曹紅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