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與葛培健面對面:產業地產要久久爲功 博鰲新力量·產業篇
編者按:2024年以來,新質生產力成爲中國經濟最核心的議題,數字經濟與科技創新則是最主要的動力,各行各業都在尋找高質量發展之路。
因應行業變化,博鰲房地產論壇將升級擴展爲覆蓋全產業鏈的“博鰲周”,並且全新策劃和推出“2024博鰲周”系列報道——“博鰲新力量”。
通過對全產業鏈代表性企業的調研與交流、深度採訪與對話,探尋新週期的新力量。期待這些力量成爲滾滾洪流,帶動產業鏈及經濟的煥新發展。
作爲其中的“產業篇”,我們將挖掘產業、物流與供應鏈企業和代表性人物,講述他們在新的行業歷史發展機遇期中的所思、所想與所得。
觀點網 大約二十年前,葛培健在浦東建設就職時曾談道,自己有過許多“非分之想”,如企業發債、做BT項目、股票上市,包括琢磨當時還處於一片蠻荒的資產證券化。
那個年代,許多事方興未艾,尚不具備外部條件,需要產業人闖出一條條新路。
在今年3月15日浦東建設上市二十週年慶典上,葛培健作爲上市公司首任董事長,也作爲一名產業老將載譽而歸,上臺見證了公司的重要時刻。
一個月後,在觀點機構2024長三角產業論壇上,葛培健再次提到,產業地產更多是需要久久爲功。
演講之餘,他也和我們分享了關於產業發展的獨特理解。
新舊更迭
產業的氣候正在變化。
2023年8月,葛培健在2023博鰲房地產論壇上表示,園區經濟是觀察中國經濟景氣度的重要風向標,也是全社會高度關注的主要窗口。半年過去,從宏觀角度觀察,北上廣深產業園區出租率均出現一定波動。
今年政府報告也提出,加強重點行業統籌佈局和投資引導,防止產能過剩和低水平重複建設。
產業空間是否過剩,這是個需要客觀思考的命題。葛培健認爲,“產業板塊在不同城市的供求也不盡相同,故所謂的‘過剩’不能一概而論。”
在追求產業規模階段,產業園區處於先進產能不足與落後產能過剩並存的局面,但從未來長遠來看,假如以往是新舊動能並存,將來更多是導入新動能產業,以及能夠體現新質生產力的產業。
目前,中國正從城投時代邁入科創時代,高質量的產業園區將助力實體經濟蓬勃發展。在數實融合、雙碳綠色發展、資產證券化加速擴容、土地增量放緩的多重影響下,新時代產業園的開發建設、運營服務、商業模式和產品形態將被重塑,產金融合、低碳建造、招投聯動、輕重平衡和數智賦能五大戰略將成爲產業園轉型發展的關鍵點。
葛培健強調,產業園並不缺概念,而是需要在運營能力上深耕細化。“過去兩年其實很多產業園區也做出了一些概念,比如說雙創、低碳,現在又向新質生產力轉型,怎麼避免只做成招商噱頭,卻沒有實際產業賦能的問題?關鍵還是需要更細的顆粒度,不能泛化談概念。”
《新產業標準化領航工程實施方案(2023-2035年)》中提到了,聚焦8大新興產業、9大未來產業,爲產業錨定了方向,這也意味着存量園區可能面臨產業迭代轉型。”
新變局下孕育新機遇,葛培健認爲,產業地產未來開發運營存在四大重要機遇。
機遇一是數實融合,園區管理模式面臨迭代轉型。數實融合被認爲是彎道超車的發力點,我國已初步構建起先進完備的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產業體系,實現了技術發展與產業應用雙輪驅動的發展模式。“我認爲,產業園區可能要從互聯網思維轉到產業思維,即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延伸,園區未來在產業鏈供應鏈領域,也非常迫切需要數字化。”
機遇二是存量時代,運營模式面臨戰略轉型。企業正從“承接中小企業園區開發建設”到“爲區域招商引資+綜合運營創造生態,進而促進增量發展”的演變,對園區運營能力更是提出了“產業主題化+產品定製化+產服專業化+管理精細化”的新要求。
機遇三是雙碳時代,建造模式面臨倒逼轉型。產業園區碳排放量高已成爲制約雙碳目標達成的既成事實。打造低碳園區不僅是企業履行社會責任ESG的體現,更是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要標誌。多樣化的運營收入,也是產業園區未來商業模式的組成部分之一。
機遇四是資管時代,商業模式面臨創新轉型。REITs市場加速擴容,賦予園區運營和資本的屬性,產業園開發基金也成爲發力點。
至於產業結構調整過程中可能需要淘汰落後產能,葛培健表示,要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這是市場的自然淘汰,要遵循市場發展的生命週期和自然規律。”
衆多規律之中,產業首先要契合地區發展的基因。
他以上海爲例:“比如說,上海提出從2020年開始,5年內要打造60個特色主題園區,就是60個產業集羣,對應的是構建上海(2+2)+(3+6)+(4+5)的現代產業體系,其中臨港生命藍灣,奉賢東方美谷,寶山北上海生物醫藥基地,金山金海岸生物醫藥先進製造基地,閔行國際醫學園區等,均是較有代表性的園區。弄清地區產業的總體佈局,再深化細分賽道的差異化特色。例如,在人工智能賽道,張江有人工智能島一期二期,在閔行區有馬橋人工智能示範區,兩個人工智能的特色主題園區,名雖同、意卻不同,各有特色、各領風騷。”
在此基礎上,上海市政府對全市55個特色主題園區都實現了全生命週期管控,每兩年由市經信委牽頭,對特色主題園區進行評價。按照ABCD四類分類管理,A類重點扶持支持,包括市級產業基金、用地保障、差異化的水電氣熱政策等等,B類則是一般支持,C類限期調整,D類馬上退出。
久久爲功
對於上海的轄區、街道、園區乃至企業,葛培健是如數家珍。放眼全國,他對各地的產業走向也是瞭然於胸,並對其中的異同深有體會。
“打造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一個是上海,一個是北京,還有一個是粵港澳大灣區。在國家層面,就是靠科創來驅動,以國際化、大科學裝置爲標誌。”
他介紹到,全國四大綜合性國家科創中心就是以大科學裝置爲標誌。一個是深圳的光明科學城,大科學裝置集羣核心承載區中試轉化基地正在開工建設,還有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東莞研究部,擁有我國首臺、世界第四臺脈衝式散裂中子源;然後是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有潘建偉院士領頭的安徽省科技創新“一號工程”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第三個則是北京懷柔中科院爲主;第四個是上海張江科學城,形成了以上海光源、超強超短激光裝置、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等爲代表的大科學裝置集羣,有力推動了國家科學技術原始創新能力。
此外,全國實際上已經形成了15個左右國家實驗室,作爲中國搶佔產業制高點的重要載體,是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首要力量。比如位於廣州國際生物島的廣州國家實驗室,就由鍾南山院士擔當主任。
從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到綜合性國家科創中心,再到區域的科創中心,自上而下三個層次,構成了培育和打造中國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科創體系。無論是國之重器,還是院士領銜的實驗團隊,在葛培健看來,都需要“借勢發力、借題發揮”。
科創體系決定了產業的錨點和方向,園區運營則決定了中間的過程。
葛培健表示,從園區而言,未來的經開區、高新區和保稅區、自貿區四區怎麼聯動,就是一個很好的課題。
“我最近在寧波就建議,作爲國家級經開區,也是全國最早的一批保稅區,現在又是自貿區,如何快速推進三區聯動,生物醫藥如何通關便利化,新能源汽車如何集成化出海等等。”
走訪全國,在爲不同城市、園區提供發展建言的同時,葛培健發現,各地對產業招商非常關注,甚至“火熱”。
“現在大家都在聚焦招商,都在下場踢足球,所以我強調管委會和園區開發主體要形成政企協同的價值取向,有爲政府和有效市場相互成就,這就是最大的招商。”葛培健總結。
葛培健常說:“我們這批20世紀50年代出生的人,是對國家充滿情懷的。”他表示,產業思維是久久爲功,而非急功近利。
攜手金地威新,某種程度上就是因爲葛培健與金地集團原董事長凌克惺惺相惜。“我特別敬佩凌克同志,特別是作爲企業家,他的長期堅持主義,這種毅力非常人所有。金地在全國19個核心城市400多萬平方米園區全部自持,不以銷售爲導向,這必須要有報國情懷,一張產業藍圖幹到底的精神,方可實現。”
客觀而言,目前全國部分產業園區面臨出租率、租金雙降,如何維護?葛培健表示,還是要降低開發主體負擔,擴寬收入渠道,未來園區開發主體應該實現五項收入和三化聯動,形成可持續盈利模式。
其中,五項收入包括租賃收入、物業服務收入、光伏等能源服務收入、股權投資收入以及專業化賦能服務收入。三化聯動,一是園區開發主體證券化,二是園中園資產公募REITs證券化,第三是對園區成長潛力非常好的企業,通過股東加房東的模式證券化。
談到當下方興未艾的公募REITs,葛培健感慨頗多,目前部分REITs上市後出租率及租金雙向下降,導致整體估值下調,他認爲這是市場迴歸理性的表現,沒有違反經濟規律,“反而是好事情。”
放眼未來,他認爲REITs的估值不應僅僅着眼於租金收入,同樣應該放在五項收入、三化聯動框架中,思考園區運營主體能爲產業提供哪些增值賦能。
“如果你有光伏發電這樣的持續性收入,市場投資人對你的估值就不一樣。所以,運營團隊的專業化水平,決定了對未來REITs的市場估值。”
就目前而言,園區更多還是押寶在租金收入,追求立竿見影的提升。葛培健認爲,未來的園區開發主體應該深挖多元收入,以實現平衡對衝,但這並非一朝一夕之功。
“功成不必在我任期內”,葛培健時常自勉,也以此勉勵後來者。
博鰲新力量 匯聚全鏈條環環相扣及互相賦能的新力量,尋找下一個大機會。
本文源自:觀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