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火隊長”城投,也成了老賴
圖片來源:稿定素材
2月6日,武漢在一攬子穩經濟文件中,把房地產列入了“困難行業”。
有多困難?
但凡跟地產鏈條沾點邊,都能感受到寒意。
比如在土拍市場瘋狂舉牌、並向暴雷民企伸出援手的城投們,現在也沒辦法“保交付”了。
近期最引發關注的便是“青島城陽共有產權房難交付”一事,城投沒有給開發商打款,導致業主無法按時收房。
城陽區,作爲北方第三城青島的一份子,去年前11月,財政收入位列全市前三。
中金一份報告指出,2022年上半年城陽區城投平臺以發行私募債爲主,債務負擔尚可。
但因爲補貼樓市用力過猛,資金壓力劇增,最後走上了欠錢的道路。
2020年,爲了挽救疫情後的樓市信心、留住人才,城陽提出了“人才共有產權住房“的概念。
目前市面上的共有產權房,多數由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建設單位開發,帶有保障性住房的色彩。
從土地出讓價到房屋售價,政府會讓渡部分價值,最終房產在退出時由政府回購,形成閉環。
城陽版的共有產權房卻沒有那麼純粹,更像是政府和人才湊份子向開發商買房,目的便是幫助樓市去庫存。
城陽將區內多數樓盤納入範圍,同時劃分了從大專到院士1至7類人才。
一到四類人才,政府補貼房價的30%。滿八年30%的產權直接贈送(無需還錢);五到七類人才,政府補貼房價的20%,後期再還錢。
這就好比土豪版的住房消費券,城陽區四家城投平臺作爲補貼部分的出款人,爲開發商撒出了真金白銀。
現在的雷不是爆在開發商爛尾,而是房子蓋好、購房者付錢後,城投資金卡住了。
開發商不是冤大頭,拒絕讓付了一小半錢的人直接入住。
城投暫時沒錢,只能讓購房者等着,假若不等也可以退出,只不過需要繳納20%的違約金,房子沒到手,錢還得白搭不少。
事情遭多家媒體曝光後,城陽區處理速度倒是挺痛快,市政開發建設投資集團緊急官宣:48套未撥付房款2571萬元全部撥付到位,購房人可以辦理收房手續了。
同時強調,公司經營穩健,並無債務風險。
城投缺錢背後,政策漏洞是直接原因。
城陽共有產權房出現不久,《問政青島》欄目就曝光了當地許多連鎖中介幫人辦假學歷資格證一事,許多人花點小錢就能買到購房資格。
更不可思議的是,官方還嫌力度不夠大,開始降低人才的門檻,“中專、高中”都可以申請補貼,補貼的比例也在提高。
人才門檻大開閘,可原先計劃預算不足,城陽市政投資集團、城陽城市發展集團、城陽開發投資集團、動車小鎮投資集團四大平臺資金壓力不斷上升。
城陽財政局曾表示,該政策將持續到2023年,爲期三年。
可是從2021年開始,官方逐漸收緊這項政策,2022年3月,城陽各平臺宣告共有產權業務暫停辦理。
明面上的原因是疫情防控需要,但當地衆多房產自媒體分析,共有產權房其實已經走到尾聲。
從開發商的角度來看,“他們看到同行被欠錢的遭遇,也不願再接收共有產權客戶。”
但存量的項目還需要處理,在接到大量投訴之後,城陽的城投平臺也在努力籌措資金,2022年12月,“華金證券-青島城陽共有產權人才住房資產支持專項計劃”項目狀態更新爲“已受理”,債券品種爲ABS,擬發行金額8.8億元。
還有一些開發商,通過墊資完成了項目的交割。
其實對於它們來說,小範圍實驗的共有產權房當時還帶了更實質的利好。
政策推出的第一年,城陽樓市銷售異常出彩,全年新房共成交24850套,成交面積約282萬平方米,僅次於西海岸新區,新房成交量佔比全市總成交量的16%。
量價齊升,那一年開發商臉上的笑容,肯定比城投多。
當房地產行業風險逐漸暴露,與其深度掛鉤的城投小馬甲們也難以脫身。
城陽區的城投們,一邊被追債,另一邊卻當起了“救火隊長”。
去年青島第四輪供地,城陽區共出讓土地12宗,僅有1例爲民企拿地,其他均被城投平臺拿下(包括聯合拿地)。
之前講過,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爲了維持官方體面的財政收入,全國多地的城投平臺當起了土拍市場的主力軍。【詳見《城投的難處》】
克而瑞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前三輪集中供地中,城投公司的拿地佔比從37%漲到了55%。
城投還要肩負起出險項目兜底的責任,比如廣州城投去年接下了恆大多個“返廠”的舊改或基建項目,這些都增加了額外的支出。
另一方面,由於土拍市場降溫,國有土地出讓金流失,用於維持城投運轉、解決債務的政府性基金收入銳減。
比如,早期城投企業還承擔了大量土地整理及基建工作,這部分舉債借到的錢,現在政府回款週期更長了。
因此,單靠地方土地財政輸血、以及再融資債務滾動活着的城投平臺,更容易面臨資金週轉壓力和債務逾期風險。
業內人士指出,一二線城市的部分城投平臺,市場化轉型比較早,財務抗風險能力較強。
以地產開發爲主業的城投平臺爲例,多數分佈在上海、北京、江蘇、廣東等發達省份,像陸家嘴、北京城建等,靠着比較穩定的市場和豐厚的土儲,自身造血能力得到穩步提升。
但三四線城市是重災區。遵義道橋集團156億元債務展期20年只是冰山一角,廣發固收一篇研報指出,2021年11月以來,商票持續逾期2次以上,並未發佈澄清公告的平臺中,超半數位於三四線城市,省份以湖南、貴州、廣西居多。
這類負面事件頻發,也會降低金融市場認可度,後續城投再融資將更加困難,形成惡性循環。
這兩年來,中央爲了遏制金融風險,城投發債政策偏緊。
Wind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城投債發行規模爲48453.97億元,同比下滑15.46%,這是自2017年以來融資規模首次同比縮減。尤其是低等級和低行政級別城投平臺,難獲增量融資。
中央發佈的多個文件也對城投債顯露出“控制增量”“減少存量”的態度。
土地端方面,去年9月中央出臺了《126號文》,要求禁止國企通過大規模舉債拿地的行爲,虛增財政收入。
但文件剛出臺時,城投國資平臺拿地熱度依然不減,託底的地塊甚至有從外圍轉向中心地段之勢。
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認爲,文件的關鍵並不是“禁止拿地”,而是“防止虛增財政收入”,即防止政府通過城投公司購買土地,過幾年再通過土地收儲,收回土地繼續拍賣這種“左手倒右手”行爲。
而辨別真實拿地與虛增財政收入的關鍵在於,購買方是否具有能力和意願對購入土地進行實質性開發。
各家城投也很醒目,到了2022年年末, 熱點城市聯合拿地開發趨勢顯現:蘇州第五輪集中出讓了10宗地,半數爲“城投+民企”聯合體所競得;青島第四輪供地中,11宗地被城投平臺攬下,其中3宗爲聯合拿地。
我拿地,你來建,規避紅線,自證清白。
也有不少觀點認爲,聯合拿地並非鑽空子的壞事一樁。
多數城投地產底子弱,有了民企開發商的加盟,或許能減少“拿地不開發”的現象,且通過引進專業房企,城投也能吸收一些行業經驗。
畢竟,託底還在持續,自身修行也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