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週刊/臺灣人以和爲貴 沒勇氣被討厭!

圖、文/今週刊

近期霸凌事件頻傳,例如許多人面對負評如潮的「言語霸凌」便困擾不已,網拍模特兒楊又穎甚至因此輕生。

《今週刊》觀察社會現象,針對「職場生存」爲題調查,發現上班族普遍存在都有着怕被排擠、以和爲貴的心態,而事實上,「被討厭」是一個職場最需要學習的心裡素質。上班族討厭主管相處不愉快,是離職主因

《今週刊》委託美商全通集團波仕特線上市調網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七一.二%的人都怕被討厭,只有三.四%的人完全不擔心被別人討厭;而且,爲了不被討厭,六○.四%的人會努力迎合他人,完全不迎合的人只佔四.四%。調查結果指出,五四.一%的受訪者認爲,握有生殺大權的主管是最容易成爲被討厭的對象

經常在探究員工離職原因的一○四資訊科技社會企業處協理王榮春也發現,大部分上班族是因爲與主管相處不愉快,才決定走人。根據調查,主管令人討厭的三大理由分別是:員工犯錯時會大聲斥責、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以及個性急、馬上就要答案,這些的確都讓員工難以忍受。

同事或朋友最令人討厭的原因則是:人前人後不一致、心機重。從年齡層交叉分析發現,三十歲以下擔心被別人討厭的比率高達八一%。相反的,年紀較長、收入高、工作自由者如專業人士,比較不害怕被討厭。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鬆德院區臨牀心理科主任林惠蓉分析說,年輕人要進入社會,開始變成負責任、獨立的人,如果人緣不好,就會影響到自己的價值和對自己的定位,因此比較害怕被討厭。

人際關係「斷舍離」,訓練自己「被討厭的勇氣

臺灣人爲何如此缺乏被討厭的勇氣?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楊瑞珠認爲「臺灣現代化民主化的速度很快,社會競爭激烈,但是傳統束縛依舊存在。」

楊瑞珠說:「我們還是活在別人的價值觀裡,生活中有太多的『應該』,例如『我們應該當一個聽話的乖小孩』。父母對待孩子、老師對待學生、老闆對待員工時,指導性介入性都很強。」去年起國內高度被討論的「被討厭的勇氣」一書寫到:「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重要標記。」

而所謂的自由,其實,就是要學習被人討厭。根據專家的建議,當一個人面對被討厭的處境,應該拋開沮喪或埋怨的心情,反過來重新檢視自己,勇敢地進行人際關係的「斷.舍.離」。第一個鍛鍊法:「斷」--不當便利貼女孩,做自己勇敢say No

首先是「斷」,也就是勇敢say No、做自己。李奧貝納集團執行長黃麗燕認爲,「Never say No的人永遠不會滿意自己,因爲他希望被別人喜歡,根本沒時間做自己!」而且,領導人應該要被「尊敬」,而不是被「喜歡」。第二個鍛鍊法:「舍」--排除外在因素,檢視操之在己的部分

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諮商心理師黃暐超建議,我們應該先思考:工作的目標是什麼?知道目標才能瞭解什麼是把握操之在己的部分。升遷時看的是績效,在職場上要有好人緣,還是要使命必達、表現超乎預期。打造自己的品牌,纔是永久的王道。第三個鍛鍊法:「離」--讓情緒隔離,發現自己可能是反應過度

若你實在無法擺脫人際關係的困擾時,第三個方法就是「離」,也就是讓自己從當下的情緒隔離,或者離開舒適圈,找到自己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