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研院看世界-開放是爲了 更緊密的擁抱

就如同上次的開放, 2001年「金融控股公司法」施行後,金融業在金控架構下突破了金融分業監管藩籬,在同一個行銷通路上可以販賣保險、證券、信用卡等各種金融商品的交叉行銷,提升了各個金控子公司對客戶效率化的服務。而這樣的服務體系中,各金控利用大數據分析發掘出消費者的金融潛力與痛點,以求充分發揮擁有訊息(data)的整體綜效,完整了金融機構中360度的服務面向。

而今,配合網路科技與物聯網的發展,讓金融機構得以在原有的服務內圈,進一步藉由開放銀行政策,外擴到消費者的食衣住行活動中,建構出另一個360度的服務外圈,架構出一個全新的「720度金融」發展機會。

這個「開放銀行」趨勢,來自英國與歐盟的經驗,我國金管會也正在大力鼓勵銀行自行的尋求與第三方業者合作推動,分別以「產品資料查詢」、「客戶資料查詢」與「交易面資訊」三個階段,分次開放。目的就是將金融數據的主導權還給消費者。讓消費者可以在不同的開放程式介面(Open API)中,以消費者爲中心,享受到金控整體內圈與食衣住行的外圈之中,爲每個消費者所量身定做最爲便利的金融服務。

只是,上面說的只是理論上的想像,在實務的推動上,卻存在有更多挑戰需要突破。畢竟,在這樣的開放銀行720度金融中,資訊安全、訊息運用的不對稱、金融剝削等,每一項都考驗着政府政策與社會的成熟度。以今年可能開始,由金管會力促下的F-FIDO「金融行動身分識別聯盟」爲例,未來消費者將可以擺脫攜帶實體卡片與記誦一大堆帳號密碼,就可以用綁定的裝置、生物特徵進行身份辨別,跨行庫的使用金融服務,提高消費者使用的便利性及安全性。但這過程中,衆多對於資安課題的憂心,還有關於個人隱私的人權主張界線,都還需要更多的技術面的投資,以及與不同意見的磨合。

正因爲金融科技的發展,已經應許720度的金融服務可能。對金融業而言,我們看到過金控法施行後,擁有保險、證券作爲新成長引擎的民營金融機構,逐步超過其他金融機構的過程。對於這一個全新的成長引擎,各家銀行更該用開放的思維,加速開展與第三方業者的業務搭配,以求更緊密擁抱來自跨界、跨域的金融商機。或許,對於決定廿年後的金融機構資產排名,「720度金融」將具備一定的關鍵決定角色,就等各家去發掘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