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無糖茶飲料市場有多卷

無糖茶飲料鋪滿整個貨架。

要說這兩年飲料行業誰佔據了C位,那非無糖茶飲料莫屬。隨着更多的品牌、產品入局,2024年“百茶大戰”已經全面打響。

無糖茶飲料獨佔一個冰櫃

“有烏龍茶就買烏龍茶,沒有的話就買個不甜的茶”“我家原來是整箱買礦泉水,現在是整箱買茶飲料”“新出一款飲料我就想嚐嚐,但現在新飲料基本都是無糖茶”……如今無糖茶已經是很多消費者的首選,大火之勢,不比當年的無糖氣泡飲料差。

隨便走進北京一家便利店就會發現,無糖茶飲料已經鋪滿了整個冷櫃。而前幾年的熱鬧產品如無糖氣泡水、果汁、運動飲料等則擠在另一個冰櫃中。

無糖茶飲料其實並不能算一個新品,在2011年農夫山泉就已經推出了東方樹葉,彼時茶飲料還是統一、康師傅等含糖茶飲的天下。和農夫山泉一樣,三得利、可口可樂、雀巢、統一都曾經推出過相關產品,但是都沒有在市場上翻出水花,有的甚至已悄然退市。

在沉寂了十幾年後,去年無糖茶飲料異軍突起。根據零售數據監測機構馬上贏的數據,無糖即飲茶在即飲茶中的份額從2022年1月的16%上漲至2023年12月的32%,在整體飲料中的市場份額從1%提升至5%,上升趨勢明顯。

今年4到5月,無糖即飲茶類目的增長勢頭依舊強勁,整體銷售額同比2023年4到5月上漲達14.26%。無糖即飲茶在整體飲料類目中的市場份額同比增長達26.17%,超過同期銷售額增幅達10%以上。

今夏“百茶大戰”啓幕

農夫山泉年報顯示,其2023年茶飲料產品實現營收126.59億元,同比增長83.3%,佔2023年總營收的29.7%。雖然沒有公佈東方樹葉具體的業績,但分析人士從行業數據大致推斷,2023年東方樹葉的銷售收入增長100%以上,近三年銷售收入複合增長率超90%。

尼爾森IQ在2024年中國飲料行業趨勢展望報告中指出,2023年,無糖茶體量實現翻倍增長,增速高於飲料行業整體增速以及其所處的即飲茶品類增速。其中,飲料整體增速爲6%,即飲茶爲19%,而即飲茶中的無糖茶達到了110%。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無糖茶新上市的單品數爲93個,2023年爲157個。今年的無糖茶繼續這一火爆勢頭,更多的品牌、新品入局。北青報記者瞭解到,今年以來,統一推出新品春拂綠茶;康師傅接連上新無糖烏龍茶、無糖茉莉花茶,以及名爲“茶的傳人”的新品,主推鐵觀音與普洱茶;雀巢旗下茶飲品牌雀巢茶萃推出水仙烏龍與茉莉花茶;東鵬飲料旗下的“鵬友上茶”推出了茉莉與普洱兩款新品;達利則推出朝葉茉莉毛峰與烏龍茶;娃哈哈一口氣上新了四款無糖茶新品;伊利旗下品牌伊刻活泉推出旋蓋式現泡茶飲……

隨着國內、國際飲料巨頭的進入,無糖茶飲料市場比拼的就是研發、資金、渠道等。數據顯示,2023年5月,東方樹葉和三得利的市場份額合計接近85%。今年4至5月,東方樹葉和三得利雖然仍是頭部,但卻要與果子熟了和康師傅一起瓜分85%的市場份額。

既卷口味也卷價格

馬上贏數據顯示,在各家企業推出的無糖茶SKU中,烏龍茶佔比32.4%、茉莉花茶佔比31.6%、普洱茶佔比14.4%,分列前三。雖然有企業也推出“鳳凰單叢”“正山小種”等細分茶種,或是營銷上宣稱“大師茶、講究茶”等,但很多消費者對此關注有限。

在這一背景下,價格戰不可避免。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原本500ml/瓶在5到6元價格區間的無糖茶飲料,在今年“618”大促期間,部分品牌整箱裝無糖茶飲料打完折或補貼後,500ml單瓶不到3元,1.25L裝單瓶僅7元。

在零售端,無糖茶飲料更是商家引流商品。其中,盒馬鮮生多個品牌無糖茶飲料900ml或500ml只要1元,或第二件1折,不過限量一單。在更多便利店中,第二件半價或7折的無糖茶飲料不在少數。有分析認爲,無糖茶飲料的價格戰,頭部品牌或是爲了搶市場,但一些中小品牌就是真賣不動。

品類創新、產品創新是飲料品牌在混戰中突圍而出的關鍵。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東方樹葉在今年4月靠“季節限定版”龍井新茶創下了銷售紀錄。隨着各家開始對無糖茶飲料的茶葉品種進行細分,如青柑普洱、竹香烏龍、茉莉烏龍等復配茶以及茶葉萃取凍幹技術、包裝新方式加持下的“準現泡茶”也出現在市場上。

前瞻

高速增長或延續2至3年

“不管是什麼品牌,基本都是烏龍、普洱、綠茶、茉莉花這幾種,誰家味道都大差不差。”採訪中,有消費者這樣表示。的確,侷限於茶底問題,目前無糖茶飲料已經出現了產品同質化問題,但不得不說,目前它仍舊處於風口。

數據顯示,我國無糖茶飲料2023年出廠端規模預計約130億元,同比接近翻倍增長,預計2024年仍會有40%-50%增長。

2023年日本無糖茶零售額佔茶飲零售總額的比例達到82.5%,韓國達到79.1%,相比之下,中國這一指標僅爲9.5%。業內人士認爲,我國無糖茶品類滲透率還處於低位,在減糖、健康飲食和上述因素的多重作用下,預計無糖茶飲料行業規模的高速增長將在未來2-3年得到延續。

本組文/本報記者張鑫

統籌/餘美英

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