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研訓院院長黃崇哲:投資臺灣,把錢留下來 重建公債市場時機到了

黃崇哲檔案 ●臺灣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圖/顏謙隆

臺灣經濟醫療防疫,在2020年打了一場大勝戰。但是,金融業者、金融政策圈,甚至金融領域,面對資金洶涌迴流臺灣,大家都像打了一場大戰。臺灣金融研訓院長黃崇哲在專訪中表示,「滿水缸」的臺灣資金苦無去處,市面上臺幣部位金融商品不足以吸收此波強勁的投資需求,呼籲朝野集思臺灣「金融產業」的發展策略,讓金融的所有,厚實未來臺灣的一切。以下爲專訪摘要:

問:今年來資金大舉流入臺灣,改變了「小船」的臺灣金融市場。作爲金融市場的政策智庫,您對2020年臺灣金融市場的觀察是什麼?

答:爲了因應今年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嚴重衝擊,主要國家央行幾乎一致性的開展資產擴張行動,提供市場無限量的流動性,原先目的是避免經濟發生崩潰危機,但現在我們看的卻是股市大漲、房價上揚。臺灣至今防疫成功,世界超水準的民間儲蓄率救了臺灣,而今外資持續匯入、臺商資金迴流,不同於昔日的金融帳連續外流臺股大盤一再創新高,臺灣十年期公債利率近日0.23%,去年同期是0.65%,這代表「錢」現在變的更便宜了,大資本容易在資本市場獲利,創造的財富效果也可能帶來負面衝擊,低利率環境會讓未來世代對於風險的重新定價研擬政策的政府部會面對資金環境如此快速轉變,應該要重新思考。

提議發行乙類建設公債

問:金研院今年來有向政府提出什麼政策建言

答:我們多方向把看到的改變,和大家交換意見、集思廣義,不是把問題都塞給政府部會、然後要求答案。例如低利率環境激化不動產價格,進而影響金融穩定和安全,這是量化寬鬆帶來過多貨幣供給後遺症,我們預先模擬這個全球問題若發生在臺灣「會怎麼樣?」,由於臺灣有自己的危老住房需翻新之需求,不動產業要維持活力,政策打房下手過與不及都不好,金研院爲此舉辦過多次研討會,喚起各界的重視。此外,這次疫情間全球央行大印鈔、政府大舉債,臺灣也有財政紓困多個大方案,會成爲後疫時代「收拾」的難題,金研院提議可以發行乙類建設公債,政府用戰略的角度開出資金需求,給在地法人機構、外國投資人「投資在臺灣」,把錢留下來。發行這類公債籌募的資金是用於建設桃機第三航站高鐵延伸線,自來水生飲系統,甚至建築抗震銀髮長照,綠能等等,這就是善用金融資源,爲臺灣籌備未來的需求。

正視臺幣金融商品不足

問:這類的新臺幣計價金融商品研發,長久以來一直是政策所思考,業界的努力也頂多限於供給在地民衆的共同基金、ETF等金融商品。您現在重提,是因爲時機正好。有何建議?

答:今年即使發生疫情,我國保險業資產總額已達新臺幣32兆元,這些都是臺灣資本市場無法消化低利率過剩資金的疑慮,需要正視新臺幣部位/資產投資商品多元化不足的老問題。有國際吸引力競爭力的新臺幣計價金融商品,要有政府的保證,公債市場是最好的供給。現在臺灣的公債市場需要重新建構,央行過去一直在呼籲,財政部總是把發債當作「財務」管理,考量政府負債比等,像前面提到的基礎建設所需龐大經費,現在是靠政府編列預算提供,把政府部門的舉債和理財行爲同時考量,亦能讓在臺金融業發展債券發行,爲了能吸引國外買方,金融業自然與國際資本市場結合,臺灣債券市場是大有可爲之地,現在臺灣防疫有成,國際名聲大噪,是把臺灣金融拓展國際價值最好的時機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