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鎖邕江文明密碼

貝丘遺址出土的墓葬,對研究廣西史前文化特徵與內涵有着重要意義。(蘇華攝)

古城牆。(南國早報

南寧三江口處,右江於此合流匯成邕江。(閉強攝)

邕江文物遺址時間軸

邕江,從廣西南寧穿城而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遠古到現代,孕育出生命、文明歷史、文化。歲月變遷,這條母親河永遠古老而年輕。

邕江支流八尺江畔,靜臥着一個小土坡地上散落着不少螺螄殼。「隨手撿一顆,可能都有上萬年曆史呢!」廣西文物保護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李珍笑道。這個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土坡,就是頂螄山貝丘遺址距今約10000至6000年前,南寧溫潤多雨的氣候、面積廣闊的淺灣灘塗,爲先民們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豐富的食物資源,他們以螺貝爲食,用骨、蚌、石器加工食物,製作和使用原始的陶器,創造出獨具特色的「頂螄山文化」。

在漢代已有管理機構

南寧市三江口離市中心約40公里,因左江、右江、邕江匯合形成一個三岔口而得名。在三江口的三江坡宋村村子周邊的沿江坡地上有一塊玉米地,這就是漢代遺址所在地。據李珍回憶,當時在這塊坡地上,隨處可見散落在地上的板瓦筒瓦陶罐殘片,他還在現場撿到一片紋飾清晰的瓦當。李珍介紹「瓦當在漢代可算是高級裝飾品,只有大戶人家或是官邸可用。」有專家認爲該遺址很可能是當時的一個軍事據點,因遺址處於三江匯合處,本是古代兵家必爭之地,設置軍事據點有把守重地之意。遺址的發現有其重大意義史料記載,南寧市在東晉時期纔開始行政建制,而三江口遺址的發現,證明南寧早在漢代(2000多年前)就已經設立了管理機構,納入到中央王朝的管轄範圍。

明清陶瓷業生機勃勃

南寧五象新區良堤路、廣西體育中心斜對面的邕江岸邊,很少人會知道這裡隱藏着一個年代久遠的缸瓦窯古窯址。缸瓦窯古窯址,是南寧市唯一的晚清時期(約100年前)燒造陶缸瓦的窯址,也是南寧市陶瓷工業發展史的重要歷史見證。

據介紹,缸瓦窯是從河邊往坡上建起的一座龍窯。龍窯是明代開始南方地區古窯的典型形制,因其建在坡地之上,形如斜躺的長龍而得名。李珍說,從良堤路三岸大橋一帶的邕江邊,分佈有許多明清時代的古窯址,包括缸瓦窯、三岸明代窯址(已有600多年曆史)等。之所以選在邕江邊建窯,一是取水方便、泥土適合燒窯,二是當時交通運輸都是走水路,在這建窯方便把瓷器直接搬上船運出去。

此外,南寧市邕江大橋北端的一段約300公尺長的邕江防洪古堤,是南寧市目前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清代防洪設施(建於270多年前),是邕城人民抗洪魔、保家園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