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密/臺灣詐欺犯罪越掃越多?警界有苦難言:源頭死角太多

▲圖爲臺灣各地警方攻堅查緝詐騙集團機房成員畫面。(圖/資料畫面)

記者張君豪臺北報導

近年來,行政院針對日益猖獗的各類型詐騙案件,曾召開多次跨部會協作會議、工作會報,似乎重點頻頻聚焦在警察查緝詐欺犯罪案件數據上,但包含刑事局及各地警分局外勤警員都發現,種類繁多的詐騙犯罪牽涉到二類及其他電信通訊、第三方支付業者物流報關業者、金融境外帳戶、以及電商個資外泄,甚至是近年的虛擬貨幣電子錢包問題,在源頭根本問題管理上,多數權責都在政府其他部會上,把詐欺犯罪歸咎警方要求績效數字,恐有頭痛醫頭之嫌。

▲圖爲臺灣各地警方攻堅查緝詐騙集團機房成員畫面。(圖/資料畫面)

根據刑事局統計發現,最近10年以來,詐騙集團從二類電信竄改門號撥打詐騙電話、盜取個資、演變成透過臉書、IG社羣招攬網友投資,過程都使用第三方支付方式騙取贓款網路匿名性」、「數位金融便利性」造成警方追查困難。

根據警政署年報統計資料,近10年全般詐欺案件發生數,以2000年發生最多高達28494件,2003年最低18772件,近三年都維持在2萬3千多件,臺灣近三年的詐欺財損金額都維持在37到42億元左右,詐欺案件造成民衆財損金額仍在微幅上升。

▲警政署每年都會制訂打擊詐欺犯罪專案行動,雖然成效頗豐但詐欺犯罪仍呈現微幅上升狀態。(圖/資料畫面)

其中往年詐騙集團都會蒐購人頭帳戶作爲贓款匯入點,但隨着警方配合銀行業者受理報案就會把被害人提供帳戶列爲警示戶後,歹徒改用第三方支付虛擬帳號趨勢逐漸升高;2019年全臺警方列管警示帳戶35005件,其中虛擬帳戶高達15583件,2020年列管32519筆帳戶資料,第三方虛擬帳戶高達16108筆,接近一半,歹徒看中第三方支付虛擬帳戶審覈寬鬆且追查不易,反而成爲詐欺案的新趨勢。

歹徒也會利用境外金融帳戶誘騙被害人匯款,臺灣現行制度無法追查境外帳戶,也無法通報境外金融機構,近來臺灣詐欺犯罪年度統計,境外帳戶均高達上千筆,且歹徒重複使用率高達1成,顯示境外帳戶是臺灣司法追查上的死角,儼然成爲詐騙集團洗錢吸金樂土

另外國內各大電商因消費者個資外泄,2019年到2020年平均每年都造成2700件左右、解除分期的匯款詐騙案件產生,該手法每年造成的詐騙財損金額均超過新臺幣4億元、另外虛擬貨幣交易平臺的電子錢包因去中心化特性金流幾乎不可追查,近兩年來歹徒透過虛擬貨幣錢包吸收贓款、洗錢的案件從739件上升到1855件,暴增151%,幾乎無法追查金流的虛擬貨幣電子錢包成爲歹徒洗錢的最愛。

針對詐騙集團近年來使用第三方支付及境外帳戶躲避警方查緝問題,警界普遍認爲,規範第三方支付政府早已倡議多年但尚未落實,包含內控及稽覈辦法、全面審覈用戶背景及犯罪狀況、強化帳戶風險評估,並落實人員金流查覈避免人頭申請,並建立洗錢、詐欺黑名單等方式,都有待政府與金管會主管機關拿出魄力貫徹執行。

未來警政署將針對臺灣駐外使館無派駐執法人員國家,制定「打擊跨境詐欺犯罪任務型警察聯絡官」計劃;透過臺警於當地警察面對面聯絡方式,加強跨國打詐及斷絕跨國電信詐欺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