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牌汽車

1956年7月13日,馬國老師傅啓動了馬達,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披紅掛綵,緩緩開下了生產線。之後,這種綠皮大卡車馳騁在中國的大道上。人們親切地叫它爲“老解放”。

46歲的馬國範師傅擁有25年駕齡,可駕駛中國自制的汽車還是第一次。這一天,他又是剃頭,又是刮臉,藏不住的喜悅感染了同行劉義,劉義的哥哥劉忠是位文藝工作者,聽說了這個故事,編了一首歌詞,請作曲家譜了曲,歌名就叫《老司機》:

“五十歲的老司機我笑臉揚,拉起了手風琴我嘮嘮家常,想當年我十八歲學會了開汽車,擺弄那外國車我是個老內行,可就是沒見過中國車啥模樣,盼星星盼月亮,盼到了國產汽車真就出了廠……”

自從1885年,德國人卡爾·本茨(CarlFriedrichBenz)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汽車,很快,汽車就傳到了我國。解放前,我國的公路上跑着130多種不同牌號的汽車,就像“萬國汽車展覽”。然而,其中卻沒有任何一種是我國製造的。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1949年12月,毛澤東第一次出訪蘇聯時,對隨行人員說:“我們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車廠這樣的大工廠。”他的話很快變成了現實。

1950年2月,毛澤東與斯大林拍板敲定了156個重點工業援建項目,“幫助中國建設一座現代化的載貨汽車製造廠”是其中最早、最重大、最複雜的項目之一。在蘇聯的大力援助下,汽車工業籌備組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機器工業局將籌備組的地址選在了北京燈市口工程師學會會址。主任是郭力,組長則是蘇聯專家斯莫林爲。

“我要去搞汽車了”,郭力掩飾不住地興奮和喜悅,打破了在家幾乎不談工作的慣例。

1950年7月,汽車籌備組在北京南池子76號建立了一個汽車實驗室,這是新中國第一個汽車研究設計部門。實驗室有些簡陋,大多是車、鑽、刨、銑機加工設備,最高級的是3臺美制格里申傘齒輪加工機牀。儘管這樣,這裡卻匯聚了一批懂汽車的知名專家。很多人就是在這裡開始,瞭解汽車結構和功能

在所有培訓課程中,汽車拆裝是大家公認的效率高、收穫大。被拆裝的兩輛汽車是蘇聯生產的吉斯150和美國生產的中吉普。採用的培訓方式是:在老師指導下,拆完車的總成,大家交流總結,再拆成零件,清洗乾淨,瞭解其作用和功能,然後重新裝配調整,恢復原車,直至能夠開動。完成後,由司機用拆裝後的中吉普教練開車,每人8次,每次一刻鐘,最後還做鑽桿嘗試。

還有一系列籌備工作,包括廠址選擇、勘探、設計。在廠址選擇上,籌備組考慮了4個地方:北京、瀋陽、武漢、包頭。最後,根據周總理的指示,考慮到地質、水文、氣候、交通等因素,廠址定在了長春市郊孟家屯西北側的荒原地帶。

1952年7月,中央正式決定成立汽車工業工廠,代號爲652廠。同年末,中央任命饒斌爲廠長,郭力、孟少農副廠長。1953年6月,毛澤東主席親自簽發了《中共中央關於力爭三年建設長春汽車廠的指示》,併爲一汽奠基題詞

1953年7月15日,一汽舉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禮,寫有毛主席題詞的漢白玉基石被埋下,也埋下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第一塊基石。長春孟家屯,這塊曾是日軍“100部隊”細菌工廠的廢墟上,一場規模宏大的建設工程展開了。

3年後,第一批解放牌汽車駛下生產線。這一款CA10型的汽車,是以蘇聯吉斯150爲藍本製造的,自重3900公斤,裝有90匹馬力、四行程六缸發動機,載重量爲4噸,最大時速65公里。經過改進後,它更適合我國的路況以及大規模建設的需要。

這批解放牌卡車,參加了當年的國慶閱兵式,之後還有一部分在天安門展出,無數羣衆爭睹國產汽車的風采

除了1953版的壹分紙幣,這批汽車的形象,還出現在阿爾巴尼亞的流通紙幣上。1954到1978年,中國在自身經濟也很困難的情況下,對阿爾巴尼亞進行了大量的經濟援助當地人騎的是永久牌自行車,戴的是上海牌手錶,聽的是紅燈收音機,公路上跑的是解放牌或東風牌汽車。1964和1976年版的面值5列克流通紙幣上,正面圖案是一艘正在航行的貨輪,背面圖案則是疾馳在大橋上的列車,和滿載貨物行駛在公路上的老式解放牌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