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靜玲專欄》歐洲註定要失敗?

法國總統馬克宏警告,歐洲存在着滅亡的風險。(取自路透)

法國總統馬克宏警告,歐洲存在着滅亡的風險。馬克宏是今年4月在巴黎索邦大學的演說中提出這項警告的。他指出,軍事、經濟和其他壓力將削弱歐盟27國並使其分裂,強調歐洲必須清楚認知到可能會消亡。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這項演說1個月後於5月上旬訪問法國、匈牙利和塞爾維亞,習近平這趟歐洲行,確定了歐洲的分裂。諷刺的是,法國也在其中。

馬克宏示警和習近平訪歐,在在透露「遊戲規則」已經改變。中國在瞬息萬變的世局中,逐漸梳理出對歐新戰略,值此同時,歐洲卻陷入萎靡癱瘓的風險。此間輿論認爲,恐懼已成爲歐洲對東西雙方的外交驅動力,無論是俄烏戰爭、以巴衝突,還是川普可能重返白宮,歐盟政策制定者在惴惴不安中,對內向外都發揮不了作用。

恐懼讓歐洲面對俄烏戰爭的立場陷入明顯困境。當烏克蘭軍隊失利時,歐盟決策者傾向加強支持烏克蘭;當烏克蘭軍隊奪回領土時,歐盟決策者又感到不安,對俄羅斯可能報復感到擔憂。這種進退不定的態度,最終導致對烏克蘭的支持不是太少就是太晚。

在以巴衝突上,歐洲無法發揮影響力並非是缺少槓桿作用。德國是以色列第二大軍事出口國,歐盟是援助巴勒斯坦的最大捐助國,但恐懼被冠上反猶太分子和考慮歐美大西洋關係,導致從去年10月以來無論以色列在迦薩做什麼,歐洲的立場始終如一堅稱,以色列軍隊沒有發生過任何違反國際法的行爲。歐盟決策者的恐懼,讓以巴衝突中的真相成爲第一個受害者,迄今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歐洲正在採取行動改變局勢。

並非所有歐洲人都準備把烏克蘭變成犧牲品,但許多人擔心團結會導致整個歐洲大陸捲入戰爭。關鍵是,面對在自家門口的戰火,歐洲人還能說戰爭與我們無關嗎?不論知道與否,事實是,俄烏戰爭已使歐洲捲入一場比兩年前看來規模更大的衝突。

同樣地,失衡的以巴衝突顯示中東問題只會擴大不會縮小。即使以色列和伊朗在罕見的相互攻擊中表現剋制,但這也可能表明雙方正在爲長期衝突和未來可能發生的更多回合衝突進行慎密計劃。新危險時代的衝突沒有明顯的開始或結束。

長久以來,西方國家一直跟隨美國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在衝突區域內做爲重建秩序的調停人。敘利亞內戰、俄烏戰爭和以巴最新一波衝突,顯示美國領導的西方民主國家已經從執法者的角色降級到競技場上的鬥爭者。此一變化,不僅中國崛起成爲美國主要競爭者,印度在俄烏戰爭和以巴衝突中的沉默,是另一值得持續觀察的現象。

在衝突逐漸全球化中,每個參與者不可避免的都會尋求合作伙伴和盟友。普丁在西方的經濟制裁下,尋求與中國合作,不但未如美國預期的在入侵烏克蘭數天後崩潰,過去兩年的經濟成長數據反而比德國和英國還好;中國並未因一帶一路在歐洲受挫而停滯不前,反而運用歐洲本身的分裂,在歐洲部署新戰略。這個戰略不但分化歐洲,並將削弱歐美關係。

所有現狀證明,歐洲的恐懼和觀望不足以成事。面對川普可能在今年美國11月大選後重返白宮,歐洲承認這個可能性,但卻似乎沒有爲此做好準備,而是駝鳥式的等待,寧願希望這件事不會發生。當其他競爭對手都在不確定的世局中尋找對策規畫戰略時,歐洲面對當下和未來的方式,註定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