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特殊、小衆”工種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本報訊記者陳俊宇 郝赫)“我國是全球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國家。近年來,我國高技能人才隊伍規模不斷擴大。但在一些特定行業,存在着不少從業人數少、技能水平要求高、院校未設相關專業的‘特殊、小衆’工種。”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7416廠班組長徐立平表示,“‘特殊、小衆’工種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發揮着重要作用,建議加快‘特殊、小衆’工種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高製造業整體技能水平,減少產業鏈、供應鏈斷點、堵點。”

徐立平代表從事的火箭固體發動機藥面整形,就是“特殊、小衆”工種之一。但他注意到,每年舉辦的各類、各級別技能競賽,尤其是高規格競賽中,很少出現“特殊、小衆”工種選手的身影

“這就意味着,在影響此類工種技能人員以賽促練、提升技能水平的同時,也不能享受國家相關技能競賽中獲獎即破格晉升的激勵政策。”徐立平代表說。

“相對於通用工種,大多數特殊工種技能人員只能通過正常的等級晉升來提升職級、收入。”從學徒工成長爲技師,徐立平用了16年,“對於現在的技術工人來說,他們的理論水平和實操能力提升很快,一步一步晉升太慢了,不利於技能人才隊伍建設。”

此外,在實際中,“特殊、小衆”工種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特殊的技能背景和技能要求,因此各高職院校一般也不會設立此類專業。

“技能人員往往是從職業院校普通高校的相關專業裡招聘而來的,入廠前對所從事的特殊工種大多一無所知,培養方式也主要靠工廠崗位技能培訓、‘一對一’師帶徒培訓等傳統方式。”徐立平代表指出,與職業院校的培訓相比,這種培養方式缺乏系統性規範性,需較長時間才能勝任崗位工作,且理論水平提升較慢,不利於技能水平的創新發展

“我們是產業大國,每個‘特殊、小衆’工種的背後都可能是成規模的技術工人。”爲此,徐立平代表建議,將整個產業鏈中的相近專業的工種打包,建立行業培訓基地,通過技能培訓帶動整個產業鏈製造能力提高;對符合要求的工種適時舉辦較高規格的技能大賽,提升和激勵技術人員苦練技能的積極性。同時,要切實抓好國家有關各項技能人才培養、使用、評價、激勵制度政策的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