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雨/不認識林奕含,讓我這幾天很焦慮

▲26歲才女林奕含離世(合成圖/翻攝自當事人臉書

文/及時雨

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最近這幾天,總是覺得心情焦慮,彷彿自己跟這個社會格格不入?是的,我不認識林奕含,這個名字連聽都沒聽過。

我覺得自己很落伍,甚至開始懷疑:每個人都在聊,卻只有自己聽不懂,難道問題真的是出在我身上?

最近這幾天,林奕含的新聞攻佔了所有的媒體版面。打開臉書,點一下批踢踢,放眼看過去,幾乎清一色都是林奕含的新聞。

「最新曝光的林奕含生前訪談」、「林奕含是9.2的可能性多高」、「林奕含:這是一個女孩子愛上誘姦犯的故事」、「林奕含有沒有愛過陳星啊?」、「林奕含案火燒到中國去了」、「林奕含3,500字獨白,令人深思的10句話」、「陳星發聲明:和林奕含交往過」……。

幾乎每一條新聞都在批踢踢形成了熱烈的迴響。甚至連對岸中國大陸的音樂軟體網易雲音樂」上頭,都有人爲了林奕含特別開設一個電臺節目:「冰封利刃,利刃即冰封—記住林奕含」。

▲網易雲音樂上頭也出現了林奕含電臺節目。(圖/翻攝自網易雲音樂)

看着這些文章紀念報導甚至電臺節目,我只有一個感受:「見鬼,我真的如此落伍了?」當整個社會圍繞着一個事件打轉時,你聽不懂,或沒有感覺,就彷彿被整個社會給拋棄了一樣:「落伍、沒用、老人,沒Sense。」

偏偏,我對於林奕含的周邊新聞真的提不起興趣啊!這讓我覺得有些自責。偏偏社羣網站當道的時代,因爲演算法極大化流量緣故,很多事件會快速的滾雪球滾起來,讓你以爲全世界都在乎這件事,其實並沒有。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發現整個臺灣社會彷彿進入了一種「資訊焦慮」的狀態當中照道理說人們被超級多的資訊、對話給包圍時,應該是會感到相當煩躁與疲憊的;但是臺灣人所呈現出來的反應,卻完全相反:對資訊極度飢渴、需要,彷彿不把自己的時間給完全填滿,就不會善罷甘休一樣。

真正讓人害怕的,是「沒被填滿」的感覺,彷彿沒有將那些的垃圾資訊塞進腦袋,沒有將自己逼到極限,沒有讓自己精疲力竭,就會跟不上時代一樣。

我試着描述幾個現象,看看是否你也一樣:

一、明明沒有要幹嘛,卻總是一次又一次的點開臉書、點開通訊軟體,期待有人剛好在找你。

二、又或者,你只是在桌面滑過來,又滑過去,看起來好像很忙碌,但其實什麼也沒做。

三、看新聞的狀態是「無意識」的,你其實並沒有特別主動想知道什麼消息,就是習慣性的一直看下去,大部分是對方餵你吃什麼,你就吃什麼。

四、每天看這些瑣碎破事,就佔據了你絕大多數自由時間。

五、甚至,你也不怎麼看書了,只滑臉書。

六、當公衆議題出現時,儘管你沒什麼興趣,還是會選擇跟風、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

▲對岸網友對林奕含事件的評論。(圖/翻攝自網易雲音樂)

這種資訊焦慮症其實並不是一種病,它也沒辦法治療;並不是說你強迫自己多看幾本書,就會好起來的。原本你以爲,讓自己忙一點、多讀一點文字,多看幾部影片,焦慮就會緩和一點:沒想到,這種「孤獨式的忙碌」,卻讓人更焦慮了,這是屬於現代人的焦慮。

更可怕的是,這種現代人的焦慮,時常是「不自覺」的:你整個人就這麼深陷其中,身邊的家人、朋友也深陷其中,沒有人覺得哪裡不對。就是莫名其妙的,發現自己變得不那麼自由了,心思變得不那麼開闊了,人也變得鬱悶了。

在察覺了自己的狀態後,我試着對自己做出一些調整,雖然不一定對你有用,但還是分享一下,我是怎麼做的:

第一步、重新整理「當下手邊正在做的事」

我發現一個現象:當人們開始關注破碎資訊時,經常是處於一個「凌亂、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狀態。把手上必須完成的、想要完成的事情,一件一件的列出來,審視進度,你會發現焦慮感直接少了一半。

第二步、嘗試做一些「立即有成就感」的事,例如跑步

這邊並沒有要強調,運動對身體多好云云,重點是在「立即有成就感」。想把自己從凌亂中拉出來,成就感是很重要的一環:它讓你明確的知道,自己正在做有意義的事。

資訊焦慮,有一部分是源於「擔心自己在浪費時間」。然而,你越擔心、往往浪費的時間就越多。

第三步、寫文章(例如部落格)

是的,寫文章可以有效緩解資訊焦慮症。當你從資訊的「接收者」變更爲「供給者」的時候,你會感受到自己具有某種資訊主導權,不再感到焦慮不安。

如果你也跟我一樣,很容易被網路資訊浪潮給搞得焦慮不安,不妨也試試看以上幾招。惟有跳出來、看清楚自己在做什麼、身處什麼位置,纔不會在茫茫的資訊海中迷失自我。

好文推薦

及時雨/請問總統:我退休時勞保仍破產該怎辦?

及時雨/電腦修圖算「臨摹」?柯P摔出版權爭議

及時雨/純文科生收入無法破十萬?亂講!

及時雨/《羅輯思維視頻停了!背後意義是?

►►隨時加入觀點與討論,給雲論粉絲團按個贊!

●及時雨,現爲媒體工作者、部落客,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88論壇歡迎網友參與,投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