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架上的國民黨 貨架上的江啓臣

多維提供

國民黨主席江啓臣以中興少主之姿於3月9日風光上任。但這段時間以來,堂堂藍色少主竟一度言指「九二共識」已舊,並稱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應更「貼近民意」,一度絕口不提九二共識、棄「一中」核心,而訴諸兩岸應「求同存異」,並主張國民黨「擱置政治主權爭議,以展開功能交流」的理念、精神不變。若把發言者名字蓋上,單看言詞內容,若說發自泛綠陣營人士嘴裡,不會有任何違和感。

過去老把「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掛在嘴邊的百年大黨,少主上位後兩岸路線卻擺盪不定,黨內衆生看在眼裡甚是焦急,畢竟國民黨遊走兩岸博取利益者爲數不少,兩岸論述一天不定,這些人的心就一天難安。此刻的國民黨衆生好似在火架上折騰着,兩岸論述要不要修正?要怎麼修正?都是種火烤般的煎熬。但見江啓臣獨身走上貨架,靠着忽藍忽綠的口語表達,與綠白羣芳爭豔。

蔡路線還是馬路線?

如同江啓臣日前與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面談時,天外飛來一筆般,說出了,「憲法裡面講,我們的領土主權是什麼就是什麼,除非修改憲法」、「基本上,我是臺灣人,也是屬於中國人」。突然向「一中」歸位。只是好景不常,江啓臣一番「也是中國人」說,迅速被國民黨拿「中華民國國民」替「中國人」一詞開脫。折騰了一番後,江啓臣的兩岸論述,再度迴歸到「有說與沒說之間」。

儘管江啓臣遲遲不翻出底牌,但若把他的隱晦態度先放在一旁不談,綜觀當前國民黨的兩岸論述掙扎,或有兩條可能的路線,正在互相拉扯。

首先,便是向民進黨靠攏的「蔡英文化」路線。江啓臣與郝龍斌在國民黨主席補選競選期間,郝龍斌不惜賭上兩岸三通的斷絕,轉爲激進「辣臺哥」。江啓臣的「變」雖不若郝龍斌般猛烈,一切強調以後大家再坐下來談,尋求「貼近民意」的黨內共識。

江啓臣當時的主張,猶如蔡英文2012年競選總統時,拋出以「沒有共識」爲主體的「臺灣共識」一般妾身不明,好似「空心江」上身,看似有轉圜餘地,但江啓臣實則以「貼近民意」一詞,隱喻着國民黨過去秉持的主張難再生存,修正是必然,差別只在,還未精準說出怎麼改而已。

如今就算江啓臣已入主黨中央,仍有藍營人士評論直指,蔡英文執政近四年以來,已然無「九二共識」可言,但也未見兩岸之間有何「地動山搖」。兩岸經貿往來依然「馬照跑、舞照跳」,絲毫未因蔡英文政府大打「抗中牌」、自產自銷俗稱「芒果乾」的亡國感,而有任何影響;甚至蔡政府還受惠兩岸貿易,坐收大把稅金,令藍營人士感嘆,美國用武力「保護臺獨」,北京卻用財力「滋養臺獨」。

雖然把兩岸之間的政黨競爭牽拖到民生經濟上,難免讓人感覺有向北京進行「情緒勒索」之嫌,但換一個角度想,國民黨將九二共識視同「祖先牌位」般全力祀奉,被對手民進黨進行政治操作連結「一國兩制」也就罷了,臺灣選民也不願投以更多憐憫的眼光,若說堂堂百年大黨最後爲何敗到這般自暴自棄的境界,背後委屈確實不難理解。

不過,在「蔡英文化」的號角響起的同時,國民黨內所剩不多的免疫反應好似也被喚醒,而跳出來的不是別人,正是受惠於九二共識的模糊基礎,順勢開創國民黨「黃金八年」的馬英九。在江啓臣不提九二共識的黨主席就職大典上,馬英九當面重申,兩岸關係的推動必須依據《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馬英九儼然以過來人身份苦心相勸,爲江啓臣留下「回心轉意」的空間。

江啓臣的底色與底牌

倘若江啓臣最後到了不得不把路線說清楚講明白的那一刻,到時,他在臺面上亮出的底牌,是朝向「蔡英文化」一去不返,或是會附和馬英九殷切的吶喊?此一問題不妨迴歸到江啓臣本身,看看「多面江啓臣」能映射出什麼樣的國民黨路線。

事實上,直觀江啓臣的「正面」,莫過於學有專精的「學者」出身,所賦予的建制形象。江早年便受到國民黨栽培,獲得「中山獎學金」赴美留學,專長爲國際經濟整合、亞太區域研究。學成返臺後,一度在經濟智庫擔任研究員,後投身教職,成爲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既然有「中山獎學金」這層背景,江啓臣獲得國民黨提拔任官,就不令人意外,頂多是時間和江個人意願問題。果不其然,在2010年,當時執政的馬英九及行政院吳敦義正逢推動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簽訂,看上了江啓臣與區域經濟相關的學術長才,進而延攬入閣,成爲行政院新聞局長,並賦予替ECFA辯護的重責。直到2012年,江纔回到臺中參選區域立委。

至於從「背面」看江啓臣,映入眼簾的則是襄助江啓臣連任三屆立委的重要力量,即爲臺中在地的「地方派系」。

國民黨對臺灣的治理手段,向來是以中央黨菁英與地方派系「互利共生」的體系,而江啓臣當初以新聞局長身份「空降」參選臺中立委,外界一度也憂心,缺乏基層經營,恐怕是江啓臣的一大劣勢。幸虧江啓臣獲得臺中「紅派」的全力支持,硬是擊退臺中藍營另一派系「黑派」及綠營人馬,成功當選立委。因這層關係,使得江啓臣的名字與「紅派」緊密相連。如今高升黨主席,過程中,也可見「紅派」人馬穿梭其間。

綜觀江啓臣的「正面」與「背面」,一般而言,建制「學者」形象者,較於傾向打理性牌、安全牌。而「蔡英文化」所面臨的「玩火自焚」風險,以及論述由藍翻綠恐令選民無所適從,自陷「進退失據」的危機。與江啓臣的建制「學者」形象對比,自然是再相違不過。

至於江啓臣與「地方派系」的相接方面,因「地方派系」長年在國民黨中央對選票的需索中求生,不僅善於妥協,同時也因不同派系之間基於利益分配平衡的需求,更願意交際交換。在妥協、交際交換的互動原則下,江啓臣「地方派系」的那一面,勢必也不願冒着風險,與博弈對象「撕破臉」。

由建制學者形象及地方派系出身交織出的底色,或許都反映着,江啓臣並不是一個會走「險路」的政治人物。如果他的兩岸論述到了非攤牌不可的那一天,難以繼續在「貨架」上一爭長短,基本上可預期,應該不太會偏離國民黨傳統路線。畢竟國民黨若將自己綠化,空出的兩岸緩和路線將有如一片藍海任人馳騁。不論江啓臣或國民黨,千萬別以爲,民進黨就不想與北京好好談。

《多維TW》月刊05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