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首次寺廟文物普查 挖到寶

延平郡王主委李建興說「開基延平王神像」,科學檢測證實已百年(王志偉攝)

廟裡角落一隻不起眼的香爐,竟是清朝流傳下來的筒形爐建廟近170年的花蓮延平王廟,首次盤點出239件古文物,其中延平郡王鄭成功開基神像、東溪窯筒青瓷爐被列入文化資產價值潛力物。逢甲大學教授李建緯透露,盤點廟方文物時,不起眼的香爐被證實是具歷史價值的青瓷爐,說明文資保存刻不容緩。

花東第一次普查寺廟宗教文物,花蓮縣文化局長江躍辰表示,受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經費補助,委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團隊,執行「花蓮延平王廟文物普查建檔暨潛力古物研究調查計劃」,經半年研究考證,昨舉行成果發表。

計劃主持人李建緯指出,延平王廟創立於咸豐元年,與花蓮漢民族開墾息息相關,歷經清代、日治及民國,留下許多珍貴文物,利用紫外線紅外線手持式X分析等科學檢測,分析文物工藝技法和文化資產價值,普查建檔31案共239件文物,列冊闡述文化資產價值。

他說,紅外線能判別文物碳反應,可看到肉眼不可見的年久墨跡落款X光能瞭解文物「內部結構」,透過科學檢測數據,研究發現咸豐元年落款黑令旗,具有歷史軌跡,但令旗被後人黑筆寫下咸豐元年字樣,或許無意破壞原樣,但相當可惜。

考證後最具關注的「開基延平王神像」及原是「香爐」被證實是清朝刻花東溪窯筒形爐,這2件文物具「一般古物」文化資產價值潛力,李建緯建議列入文化局指定縣級古物,他認爲不起眼的香爐被證實具歷史價值,也說明文資保存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