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爸虎媽的教育對孩子更好? 東、西方父母觀點大不同

美國家的父母,大多會鼓勵子女專心追求自己的興趣。(圖/達志示意圖

文/摘自《全球教養聖經

對於如何因應抗壓性讚美問題西方東方的根本教養哲學也持續存在歧異。這項差別的核心,在於美國、英國和大多數西歐國家的父母尊重子女是獨立的個體,會鼓勵他們專心追求自己的熱情和興趣。他們的主要價值觀是支持子女的選擇,而不是幫子女做選擇。

於是西方國家往往認爲必須提供孩子正面、有益環境,否則欠缺這樣的環境,將會嚴重打擊子女的自尊心和自我價值(這也成爲西方世界培養孩子的重要觀念)。很多西方父母怕孩子做某件事不幸失敗時,會對可能產生的後果感到極爲焦慮。所以爲了避免失敗打擊士氣、破壞自信,家長不斷向孩子保證他們有多麼優秀,即使考試成績鋼琴演奏證明根本不是這麼一回事。

究竟讚美孩子是對是錯?

美國心理學家蒲絲(Jennifer Henderlong Corpus)和雷波(Mark Lepper)分析全球三十多年來關於讚美效果研究,發現家長在稱讚子女時,如果態度真心誠意、針對具體事項、切合實際,同時只針對孩子有能力改變的那些特點給予讚美,那麼將是威力非常強大的激勵。這兩位心理學家也發現,讚美的關鍵是鼓勵孩子專心掌握特定技能,而不是勝過別人。

他們還特別指出某份深度研究所衍生出來的微妙重點:除非父母謹慎,不要過度誇獎孩子輕輕鬆鬆就能得到的成就,也不要過分讚美孩子本來就熱愛做的事情,否則恐怕會出現嚴重的反效果。

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做過一項研究,詢問參加實驗的七百多位家長和老師:假設孩子畫一張圖畫或解決一個問題之後,自信心變高或變低了,這時他們會怎麼反應?結果證實,成年人看到自信心低的孩子,會加倍給予誇獎,因爲大人相信他們的讚美可以激勵孩子的自我意識,這就是大多數西方父母的迷思。

該項實驗的第二部分,是找來兩百四十個八到十二歲的兒童,請他們先填一份評估自尊的問卷,然後要他們臨摹一張知名畫作,還告知將由專業藝術家評分。畫完之後,每個孩子都收到一張評論其作品的字條,有的是溢美之詞,有的是簡單的讚美,還有的則完全不給讚美(但沒有真正批評)。

接下來研究人員又給孩子一次機會,自行挑選他們想要臨摹的畫作,告知其中之一很容易模仿,但是不能從中學習太多技巧,另一幅比較困難,臨摹時幾乎一定會犯錯,好處是肯定能從過程中學習良多。原先獲得溢美誇讚的低自尊兒童,根據「讚美會激發自尊」理論,此時應該是自信滿滿纔對,是所有孩子中最可能選擇容易圖畫的一組。

結論是低自尊的孩子一旦獲得讚美,就會對如何保持高度讚美感到焦慮,因此不願意進一步接受比較困難的任務,以免原來那些溢美之詞煙消雲散。不對!這並非讚美的本意。所以如果低自尊兒童獲得過多稱讚,一旦碰到失敗,可能導致他們一味迴避風險,而不是自信的嘗試新事物,不論結果成功或失敗都無所謂。

虎爸虎媽的怒吼,勤真能補拙?

過去二十年,西方流行文化有個刻板印象,認爲東方父母太過壓迫子女。最引人側目的大概是所謂的「虎媽」,外界將她描繪成冷酷無情的鞭策力,逼迫子女出人頭地,總是帶有一絲替子女過活,爭取更佳成績的味道

虎媽和所有刻板印象一樣,縱然有誇大和惡意扭曲的成分,但仍然有事實根據。以中國爲例,該國爲人父母者數以億計,妄想用一個通則來套到所有人身上,恐怕不是明智之舉,不過我特別請人解釋一番:中國父母普遍相信,保護子女最好的辦法,就是讓他們做好面對未來的準備。家長允許子女認清自己的實力,確保他們備妥技能、習慣和無可動搖的信心,如此一來,未來他們就能夠應付並達成社會對成年人的要求。

表面上看來,這一切和西方父母的說詞並沒有什麼兩樣。然而兩者不僅達成的路徑相異,連起點都不相同。西方父母更關心子女的心理和自尊,而亞洲父母通常不關心這個。他們認同實力,不喜歡脆弱;還有,在東方人眼中,優良學術表現的各種基礎與智商關聯,也和西方的連結方式相異。孩子的所作所爲,被視爲最要緊的事。

西方文化往往將勉強求成的行爲視爲孩子不夠聰明、能力低落、缺少天分,但是亞洲人則認爲這是出人頭地的機會,因爲吃得苦中苦、方爲人上人,這個過程沒有什麼好丟臉的,不需要用過度的讚美來隱藏或掩飾。亞洲人認爲這是成材的必經之途。簡單來說,奮鬥包含一開始的失敗,甚至是過程中多次失敗,但都被視爲進步的指標,孩子不需要父母大量讚美,也不應放棄原來的追求,另外找個「輕鬆一點」的目標。

本文摘自《全球教養聖經》,大是文化出版社作者/馬克伍茲讀者分享世界各地最棒的育兒秘訣與古老智慧,教我們如何使出十八般武藝,把孩子拉拔長大。父母再不濟,也別把養兒育女這件事搞砸了。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