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慎》謝長廷變身「助日」代表

駐日代表謝長廷。(中央社

中華民國與薩爾瓦多斷交,蔡總統發表談話,呼籲朝野捐棄成見,團結在中華民國的基礎上,使北京無法在不同的黨派間見縫插針,分化臺灣,但在東京的駐日代表謝長廷卻透過「臉書」貼文指陳,臺灣內部的中國政黨不斷擴大臺、日矛盾對立。謝長廷舉例日本災區食品公投及臺南慰安婦少女像,認爲在野黨藉此破壞臺日關係

謝代表指臺灣的最大在野黨爲「中國政黨」,暗喻中國國民黨國家的背叛,徒加深藍綠對立,無助團結,與總統的談話精神背道而馳。此外,將目前臺日關係停滯不前歸因於在野黨的扯後腿,實爲打稻草人式的批判,難掩兩岸關係及對日外交失策,此無助於臺日關係的突破

其實,在兩岸具互信基礎下,臺日關係與日中關係可並行不悖。此可證諸馬前總統主政時,臺灣並未成日中關係的問題,彼時我方與北京及東京皆交好,此成果非因犧牲臺灣的漁民權益國人食安及慰安婦阿嬤歷史正義所獲致,而是在現實國際政治中,「避險」(hedging)策略奏效,更何況漁權、食安與慰安婦問題不僅無涉統獨,更可成爲臺灣全民的最佳凝聚,不應成爲謝代表指控在野黨忠誠的罪狀

此外,日中關係的改善爲雙方自身國家利益的決斷,亦非謝長廷意指之「臺灣內部的中國政黨」所能推波助瀾。在兩岸關係不睦之際,臺日關係升溫無異爲日中關係的成本,在安倍首相謀求日中關係改善時,臺日關係難以如馬政府時期及蔡總統剛上任時,大步向前。

因此,委曲求全無助臺日關係,徒損我方的國家利益,當年被迫成爲日軍性奴隸的臺灣阿嬤無須爲臺日關係友好噤聲不語,而國人爲確保食安的公投亦非「反日」情緒的集結。

誠然,日本核災區食品輸臺解禁爲臺日關係中須面對的問題。在香港解禁後,大陸亦與日本組成工作小組檢討解禁,此或許可在今秋安倍首相訪陸時解決。

謝代表對此感到時間壓力及憂心「核食問題」對臺日關係的負面影響可以理解,但不應責備國民黨推動公投,反而應將之視爲解決此問題的契機,因日本可藉公投直接面對臺灣民意對核災區食品的質疑,爭取消費者信任

日本的外交意向調查顯示,臺灣對日本的友善遠遠超過大陸,民進黨及國民黨不分執政、在野皆重視對日關係爲不爭事實,謝代表指控在野黨「破壞臺日友誼,孤立臺灣」乃言過其實,仍爲內政藍綠之爭戰線的延長,非有效對日外交之舉。

臺日關係應爲「無色」,僅爲極大化臺灣的利益,擺正臺日歷史關係的扭曲。謝長廷不應越俎代庖爲日本核災區食品說項,數落國民黨,否則難杜網民戲稱其爲「助日代表」的悠悠之口

作者輔仁大學日文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