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看世界》美國務院不再是美臺關係守門員(餘東暉)

美國專家指出,最大的變化在於,美國國務院從擔心美臺關係衝擊美中關係而對美臺關係進行約束的「守門員」,變成加強美臺關係的「促成者」。(示意圖/達志影像)

中評社華盛頓3月1日電(記者餘東暉)過去五年間,美國國會與政府聯合「以臺製華」的勢頭越來越強。美國專家指出,最大的變化在於,美國國務院從擔心美臺關係衝擊美中關係而對美臺關係進行約束的「守門員」,變成加強美臺關係的「促成者」。

有兩岸和全球華人學者參與的「環球兩岸關係研究會」日前舉行主題爲「美國對臺政策變化」的線上論壇。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薩特(Robert Sutter)作爲主講人之一,對近5年來美國對臺支持、對華強硬的趨勢發展提出了他的分析與判斷。

薩特表示,美國對華強硬政策中的臺灣元素過去5年成爲美國加強應對中國挑戰的中心,在美國國內得到跨黨派支持;國會與行政部門合作,加強對臺灣的支持。這種勢頭始於特朗普執政時期,因爲美國感受到比原來預期的更多來自中國的挑戰,覺得對美國是根本的危險。美國國會和政府中的領導人更加嚴肅地看待來自中國的安全、經濟、治理等「三大類挑戰」。

薩特進一步分析,美方還感受到「兩大威脅」:第一,如果中國主導了亞洲秩序,將對美國在亞太地區地位構成直接威脅;第二,如果中國主導了高科技,控制本來是美國領先的產業,可能動搖美國在軍事上的優勢,美國可能就會喪失主導地位。因此美國急於反制中國,應對這些挑戰。

薩特指出,臺灣在美國應對來自中國的安全、經濟、治理三大類挑戰中都發揮關鍵的作用,這是美國加大對臺支持的動因。美國對臺政策變化還有兩個因素:第一,從2016年開始,華盛頓認爲是北京在改變臺海現狀;第二,美國現在不再擔心加強美臺關係會擾亂美中關係。

薩特說,美國對臺政策以前曾經擔心臺灣問題擾亂美中關係,但現在不再如此。現在美中關係已經被打亂,導致美國採取一系列小步驟而不是大突破的方式,逐漸增加對臺灣的支持。最大的變化是美國國務院。原來國務院經常封殺其它美國機構與臺灣發展密切關係,擔心會打亂美中關係,當時起的是「守門員」的作用,而從蓬佩奧擔任國務卿開始,美國務院不再如此,反而成爲對臺更多支持的「促成者」。

近兩年,美國官方明顯加緊將臺灣問題「國際化」,拉攏盟友和夥伴介入臺灣問題。薩特做上述分析時,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對媒體宣稱,世界如此關注臺海危機的原因之一是,這不是中國根據其主權所認爲的內部事務,而是全世界都關心的問題。如果臺灣因爲中國的「侵略」而出現危機,這將給世界各國和經濟帶來災難性後果。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指出,布林肯的言論極不負責任、十分荒謬,中方堅決反對。在臺灣問題上,布林肯需要認真上歷史課。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箇中國原則是公認的國際關係基本準則,也是中國同其他國家建立外交關係的重要政治前提和基礎。在臺灣問題上,美方對中方作出的政治承諾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毛寧指出,一段時間以來,美方蓄意無視和歪曲歷史事實,在臺灣問題上發出錯誤信號,大幅放寬對美臺官方交往約束,強化美臺軍事聯繫,鼓譟「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甚至有媒體爆出美政府制定了「毀滅臺灣」計劃。人們不禁要問,美方究竟意欲何爲?!

毛寧強調,臺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政治基礎,是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中方絕不允許任何外部勢力干涉中國內政。中方奉勸美方懸崖勒馬,停止在臺灣問題上走邊緣、切香腸、搞突破,停止混淆視聽、信口開河。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必將導致嚴重後果,美方必將爲此付出沉重代價。

在研討會中,薩特認爲,俄烏戰爭和裴洛西訪臺後的中方反應,加劇了美國的反制意圖,從而進一步加大挺臺力度。美國更多人將烏克蘭與臺灣類比,美國政策制定者傾向於將兩者聯繫起來。這種聯繫被裴洛西訪臺後中方的軍演所強化。

薩特表示,拜登政府有強烈興趣設置「護欄」來避免美中因臺灣問題而戰,但最近反制中國的勢頭在增長。雖然在裴洛西訪臺後,美國外交學界有聲音呼籲美方對中國要溫和一些,在臺灣問題上要對中方多一些「再保證」,但薩特認爲,這種呼聲對美國政策沒有影響,拜登政府不會在安撫中國上做得更多,而是會繼續加強對臺支持,繼續強化對華硬度。

薩特稱,美國領導人更專注於通過加強軍力,結合經濟和科技措施,來威懾中國。美國召集聯盟在經濟上制裁俄羅斯的模式會在臺海緊急狀態中重現。美國已經成功地將臺灣整合進遏制中國高科技雄心的措施之中,並且獲得盟友和夥伴更多的支持。如果臺海發生衝突,美國將不再獨自應對。

曾在美國國會和情報界工作過的薩特預期,共和黨控制衆議院將進一步強化對臺支持、對華強硬的勢頭,反過來又施壓行政部門也強化這種勢頭,美方認爲他們在立法和實施方面做得相當成功,未來一兩年還會通過更多的涉臺法案。

如薩特所言,美國國會「以臺製華」的勢頭高漲。僅2月28日一天,美國國會就舉行三場主題是「反制中國」的聽證會。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8日晚間舉行的「美中競爭特別委員會」的「首秀」。在這場近3個小時的高調「中共威脅秀」中,美國鷹派議員和反華反共人士輪番登場,臺灣問題被多次問到。川普時期的國安顧問麥克馬斯特宣稱,美國在對華競爭中已經落伍,必須多方面追趕;在威懾北京對臺動武上,美國最重要的是加強自己的硬實力。

薩特認爲,中方過去6個月在這方面處於守勢,美方對中方採取反制行動的擔心有所減少,但他不認爲這意味着重大的實質性變化,中方在臺灣問題上與美國鬥爭的決心仍在。中方仍會對美國支持臺灣、對華強硬的政策做出抵抗,這意味着臺海及其它廣泛領域會存在更多的緊張。許多人擔心這可能導致誤判,乃至發生戰爭。「是的,這是可能的。我老了,經歷過冷戰,我們現在是否進入新冷戰?我不知道。我們是否進入鬥爭期?是的」,薩特說道。

不過薩特表示,有信心雙方能夠處理好競爭,避免發生戰爭。美國在冷戰時期曾想辦法做到避免戰爭,相信現在也能做到,這需要雙方互相做出一定讓步,但他不認爲美方在今明兩年會讓步。

參加論壇的臺灣政論人士、前「立委」雷倩指出,薩特說的來自中國的挑戰都是美國人自己感覺的(perceived)。如果臺海發生戰爭,在美臺之間沒有防衛條約,美國沒有在臺駐軍的情況下,單靠臺灣自己建設「非對稱戰力」,臺灣沒法贏。臺海形勢相對和平穩定了64年,爲何到2022年突然成爲衝突引爆點?她認爲,不是因爲大陸或臺灣政府做了什麼,而是臺灣成爲大國競爭便利的指定引爆點。

雷倩表示,兩岸人民有能力在不觸及主權議題的情況下直接打交道。2005年到2016年,兩岸從國共談判走向兩岸政府談判,簽署ECFA和34個協議。兩岸完全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現在是美國人在操弄兩岸。因此,如果美國不改變敘事方式,美國人自己感覺的威脅只會像哥斯拉怪獸一樣越來越大。如果臺海發生軍事對抗,臺灣一定是輸方。現在應當是兩岸快速而謹慎地推進和平議程的正確時機,至少應當回到2005年到2016年兩岸能夠直接談判的狀態。

多位與會兩岸學者對美國支持臺灣的真實意圖表示懷疑,有學者認爲,美國淡化一中政策,更多支持臺灣,其實是爲了引誘中國大陸對臺動武,就像用烏克蘭拖住俄羅斯一樣,用臺海戰爭拖住中國,削弱中國國力,從而贏得對華競爭。

薩特表示,那種將臺灣當誘餌的主張非常不現實,做這種事情非常危險。這在美國是有廣泛認識的。他認爲美國支持臺灣的焦點在於現狀不被改變。美國當然擔心臺海發生軍事危機,認識到這是非常危險的形勢,但他不認爲美方會爲了避免危機向北京做出許多讓步。他稱,美方現在需要的是強勁的威懾,同時安撫臺灣。

(作者爲中評社記者餘東暉)

(本文來源《海外看世界》,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