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學者關注中美管控臺海形勢(餘東暉)

此次臺灣選舉前後,中美管控臺海形勢的勢頭非常明顯。(圖:Shutterstock)

兩岸和海外華人學者大都認爲,此次臺灣選舉前後,中美管控臺海形勢的勢頭非常明顯。賴清德執政後,臺海要保持和平穩定,依然需要中美一起管控臺灣問題。

兩岸和全球華人學者參與的「環球兩岸關係研究會」日前舉行線上論壇,由兩岸和海外學者就臺灣選舉結果進行多視角解讀。他們無不關注,此次臺灣選舉前,中美高層就臺灣問題頻頻交換意見;選前選後中美官方的密集表態,都顯示中美官方至少目前在管控臺海形勢,不希望因爲賴當選而出現緊張升溫。

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指出,賴清德只以4成得票當選,將成爲「少數總統」,民進黨也失去「立法院」多數黨地位,此次選舉連許多民進黨「大佬」都覺得自己並沒有贏。「立法院」裡三黨都不過半,民衆黨將在期間扮演關鍵少數角色。未來臺灣政治將進入合縱連橫的動盪期。

趙春山認爲,此次選舉中間力量崛起引人注目,但這主要靠柯文哲的個人魅力,吸引年輕人。中間勢力能否成爲第三黨甚至第二黨,他個人不太看好,認爲臺灣政治終將還是藍綠對決。

趙春山表示,選後關鍵問題還是賴執政對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的影響。第一次「務實臺獨工作者」成爲臺灣領導人,令人擔心,但未來影響臺灣政治的終究還是中美博弈。此次選舉期間,中美合作管控起了很大作用,選前劉建超訪美,白宮國安會電話簡報會傳遞訊息;選後拜登第一時間表態「不支持臺獨」非常罕見。

趙春山預期,大陸方面不會跟賴政府來往,賴政府會更加倚靠美國;臺灣在三角關係中所起的作用會更小,起決定作用的還是中美關係。美國大選如果川普捲土重來,其做法跟拜登不一樣。大陸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掌握有主動權,要看未來北京如何與華府討價還價。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邱坤玄表示,此次選舉沒有意外之處,藍白不合不會贏本就在意料之中。中美此次管控臺海形勢精密謹慎,未來管控兩岸關係,重要的是中美兩大強權的共同協商和管理。

邱坤玄認爲,民進黨勝選完全靠40%的基本盤,在民進黨政府掌握全部行政資源的情況下才得到這種結果,對民進黨而言不是漂亮的選舉。臺灣的制度性貪腐嚴重,若這個狀態持續下去,2028年民進黨繼續勝選不見得樂觀。

通過此次選舉,國民黨的未來被外界看衰,但邱坤玄認爲,此次選舉看到國民黨的年輕力量興起,國民黨民意代表當選者的平均年齡最輕,可望帶來新的政治生態。臺灣單一選區的選舉制度決定了不可能產生第三黨,民衆黨表現不錯,主要是靠柯文哲的個人魅力,但4年後不容易依然可維持其政治新鮮度。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王海良分析,此次選舉看出臺灣政治結構的變化,民衆黨得到超過四分之一的選票,藍綠對決的格局被打破,未來民衆黨也能起到與國民黨合作制衡民進黨的作用。

王海良認爲,對兩岸關係而言,三足鼎立格局出現或許是好事,表明臺灣議題未必要完全聚焦「統獨」,相當多的中間選民有更多的選擇。未來還要看民進黨如何執政,「朝小野大」將讓賴不那麼自信,有很多制約;加上中美在臺海的共同管控,賴也許會選擇相對低調的姿態和得過且過的態度,來配合美國。

王海良指出,60%的非綠力量有協同空間,國民黨和民衆黨可以聯手來改善兩岸關係。民衆黨能否在「兩岸一家親」的基礎上再往前進一步論述,以便與北京有更多互動,將是一個重要的觀察點。由此他認爲,短期內臺海形勢相對穩定可期。

北京大學國關學院副教授節大磊分析,臺灣選舉的結構性特點在此次選舉中依然存在,比如北藍南綠,三個候選人得票順序一樣等。

節大磊預期,以賴清德的背景和以往記錄,其執政使得兩岸關係不確定性增多,兩岸關係的風險升高。賴的五二零就職演說往大陸希望的方向改變的難度大;其四年任期內的不確定性更高,不排除賴在某個時候靠攏「深綠」,或以激進「臺獨」迴應兩岸關係的可能性。

儘管如此,節大磊也認爲,未來一年內穩定可期,因爲中美之間的近期溝通較多,美方在2022年8月後投入較多的精力進行管控,但是美國的內外政策仍是最大變量--從應對烏克蘭戰爭到以巴衝突,美方一直存在信用與資源矛盾的選擇。如果特朗普勝選,會帶來兩個風險:一個是極限施壓,另一個是決策過程混亂,使得內部極端勢力有機會推動極端政策。

日本拓殖大學教授杜進提醒,在有人鼓吹「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今天,日本有人將兩岸和平統一也視爲「日本有事」,這種勢頭值得關注。

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徐昕特別關注美方在此次選舉前後的諸多表態,包括白宮國安會電話簡報會傳達「只要兩岸分歧解決方案是和平的,美方不持立場」的訊息。他表示,選前選後中美雙方的表現可看出,如果維持臺海和平成爲公約數的話,中美似乎在臺灣問題上重新聚焦管控現狀。

(本文來源中評網,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