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習拜會談重點是「會」 而不是「談」(雁默)
美國總統拜登在「拜習會」以及與澳日韓等國會談中,一再重申臺海和平穩定的重要性。外交部強調,維繫臺海和平穩定已是民主國家的高度共識。圖爲拜習會中美領袖合照。(新華社)
「美方應將有關承諾體現在具體行動上,而不是說一套做一套」,習近平重申的這句話,大致可概括中方對這次習拜會的定調,即不再相信美方「口頭上」的外交承諾,不會被外交辭令迷惑,中美關係的關鍵在於「美方行爲」。
作爲對此次中美高峰會相對消極的一方,北京顯然不期待美方的對華政策會有什麼調整,這便是爲何白宮在會前就強調,各界不必對習拜會有所期待,只是一個各自闡明立場的會議,美方打預防針的背景,當然是來自雙方會前磋商遇到的巨大分歧感。
對中美雙方而言,習拜會的主要目的是「同框」安撫世界各國,中美不會發生衝突。或更精確地說,雙方藉此場合表明「挑事的不是我,也不會是我」,顯示自己是兩極對抗時代裡的被動方,好在未來各種可能的衝突中爭取最多的支持。
美國在「裴洛西訪臺」事件上的主要挫敗,就在於被視爲挑事者,使得即便是美國盟友也難以支持美方。因此,拜登急於透過G20這個場合移除挑事者形象。而中方之所以願意接招,也是考慮到若拒絕會晤,會被各國視爲潛在的挑事者。
簡單說,中美各自有其統戰意圖,是對習拜會應有的基本認識。
習近平藉由這個場合,重申了幾乎所有中方近年的對外表述,包含澄清,期許,反對,與警告,也正式開啓了多極化世界的序幕,將「現有國際秩序」定錨於聯合國成立宗旨,而非「美國領導下的國際秩序」。
中美對國際秩序的認知兩異,決定了美方採取集團對抗的戰略,反過來也強化了中方破解冷戰思維的意志,而就目前的「戰況」來看,美方處於劣勢,因爲中國大陸與世界的緊密聯繫,讓美國很難湊齊集團對抗所需要的規模與「硬度」。
「美國隊」愈難湊齊,美方佈局就愈積極,坐實了自己就是「挑事者」,因此才急切尋求中美領袖高峰會,回到和平基調,強調美方不尋求衝突,以轉化世界認知,粉飾自己的猴急。
換言之,美方的對抗姿態不會改變,只是想模糊「激烈競爭」與「衝突」的界線,而其積極強調建立「(新)護欄」,就是在確保無論美方如何「激烈」進攻,中方都不能以等比的力度反制。一旦中方採取以牙還牙的反擊,美方就能反過來指控中方纔是「引發衝突的挑事者」。
因此,中方從來不願搭理美方拋出的「護欄」概念,甚而反將一軍,強調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就是現成的護欄,無需多此一舉,以遏止美方的步步進逼,避免讓世界對於美方發動的「衝突」,理解成正常的「激烈競爭」。
在抽象意圖之外,美方真正想借由習拜會達成的具體目標,是恢復中美因「裴洛西事件」而中斷的官方往來,因爲不如此,無從建立「新護欄」。
我不認爲北京會立即恢復這些官方交流管道,因爲「臺灣政策法」還躺在美國國會裡,下一屆的衆議院議長也揚言要訪問臺灣,地雷目測可見,因此中方當然不願意讓美方藉由交流管道抵消「美方引發衝突」的事實。除非,中方有把握透過這些交流管道化解美方的進逼。
拜登政府的心口不一,舉世皆知,連美國人自己都不信,如拜登不斷強調不尋求冷戰,美媒與華盛頓智庫卻都以「冷戰2.0版的第一次超級大國峰會」形容這次的習拜會。這種司馬昭之心,保證的是中方不會輕易恢復官方正常往來。
此外,官方交流對美方的重要性還體現在不斷深化的中俄關系上。習近平與普京的關係,對美方而言是個謎,這種不透明是美方歐洲戰略的缺口,而歐洲盟友是「美國隊」的班底,「抗中反俄」的核心資本。
因此,美方是否能借由這次習拜會,讓中方公開反對俄羅斯的核威脅,被視爲觀察重點。結果是,美方在會後將「反核威脅」稱爲中美「明顯的共識」,但中方卻並未公開表態,官方聲明稿裡甚至一字不提核威脅,更別說針對俄羅斯了。
雖然在與德國總理的會晤中,習近平公開反對在烏克蘭使用核武,讓西方鬆了口氣,但其對象並非只針對俄羅斯,同時也針對北約。所以美方觀察家纔將中方反對核威脅的明確指向視爲觀察重點。而結果顯示,所謂「明顯的共識」,不過是拜登一廂情願的修辭。
中俄關系,美方依然無法探底,朝核問題亦作如是觀,畢竟這是中方彰顯獨立自主的重要籌碼。
在最核心的臺灣問題上,拜登講什麼都不重要,因爲他四度聲稱會出兵介入臺海戰爭,刻意模糊「戰略模糊」政策測試中方反應,很大程度削弱了其言詞的可信度。衆所關注的是習近平如何表達中方態度。
毫無意外,習近平以「核心中的核心」,重申「臺灣問題」的不可觸碰,以及「臺海和平與臺獨」的水火不容,迴應美方與各方。此外,對於美方掏空「一箇中國」的意圖,和「以臺遏華」的行爲,提出了嚴正的警告,也爲將來可能的衝突埋下伏筆。
在臺海議題上,最核心的關係人是東南亞諸國,而非西方諸國,甚至也不是東北亞的日韓。北京會在接下來的5年,於東南亞設下拒止美國挑事的無形壁壘,確保一旦發生意外衝突,核心關係人能維持中立,拒絕作爲美方的馬前卒。
因此,在印尼峇里島,拜登將安撫東協諸國視爲要務,消除因「裴洛西事件」而在此區域引起的疑慮。而除了臺海爭端,東協諸國也難以接受美國重整供應鏈圍堵中國的意圖。此區域諸國不但是臺海爭端的核心關係人,也是崛起中的全球關鍵供應鏈。
對美方而言,將東南亞納入「美國隊」已被證明是不可能的任務,別說寮國與柬埔寨,即便有美軍基地的新加坡與菲律賓,都不可能一面倒向美國。東南亞的自主立場,使得美方意圖圍堵中國也成了不可能的任務,而拜登能獲得的進展極爲有限。
說穿了,習拜會最多隻能爲美方「止血」,而難以在東南亞戰略推進。
對東南亞,中國最強的睦鄰概念就是強調「獨立自主」,此外,中方也不搞集團對抗,並致力消除與鄰居的矛盾,致使東協的自主信念已如銅牆鐵壁,也讓拜登政府愈是挑撥,愈是碰壁,不被排擠就不錯了。
美方必然要嚴防死守的是,中方也努力輸出「獨立自主」概念到歐洲。要論俄烏衝突帶給中國什麼戰略機遇,應該就是趁美國發歐洲「國難財」的時候,順勢將歐洲引導到獨立自主的方向,往中間移動,最後促成多極世界的格局。雖不容易,但恐怕比美國拉攏東南亞國家更容易些。
沒有「中國隊」,是中方不斷凸顯的立場,只是總被刻意無視。北京求的是世界大面積走向獨立自主,提早因應單極霸權時代的終結,而不是蒐集隊友自己稱霸。此概念將隨着北京開啓大外交時代,逐漸爲世界所理解,這纔是中國視角的「重大歷史轉折點」。
現在美國口中的「國際秩序」,說到底就是殖民時代,二戰與冷戰的遺緒,它成就了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帝國,近乎支配整個地球,而這個帝國正進入漫長的衰弱週期,各國都必須在崩解環境裡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着眼於此,中美關係的解離或「再平衡」,勢不可擋,它超越了「修昔底德陷阱」的解釋規模,牽涉到全世界所有國家的命運,觀察範圍要擴及到未來幾年世界格局的質變,而2022年習拜會,只是一個起點。
重點是「會」,而不是「談」,歷史將這麼紀錄習拜會。(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