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郭正亮的「習近平盲點」(雁默)

(示意圖/Shutterstock)

郭正亮近日引「日經亞洲」的相關報導表示,習近平任用王滬寧擔任國師,將出臺一國兩制的替代論述。「郭論」簡言之,即儘管美國在臺灣問題上仍積極相逼,但北京有自己的步調,並展現戰略定力,不會往美國陷阱跳,「對武統臺灣一點也不着急」。

原則上,此研判雖有點武斷但大致正確,但郭正亮似乎對一國兩制的替代論述頗有期待,我猜,其言下之意是認爲「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將會朝向更寬鬆的論調發展。關於此,頗有斟酌空間,很值得深入探索,而我覺得郭正亮可能有點掉進「習近平盲點」。

習近平盲點,即就算他想做也做不到的事。

我曾說,在美方於臺海刻意生波的這幾年,維持兩岸和平的不是別人,就是習近平。事實上,北京對解決臺灣問題本來就不急,中南海知道隨着時間的推進,中美實力消長會趨於明朗,一旦進入明確的反轉點,再解決臺灣問題就事半功倍,對大陸的發展勢頭也不會造成過大的影響。

只是,此屬理性的論點,最美好的預估,但世事從未遵循理性的方向線性發展。

急與不急,不能完全看習近平的個人意志與理性辯證,因爲美國人當然知道中國不急,所以纔會頻頻出招讓局勢產生變數,以扭轉頹勢。

關於此,郭正亮與熟悉兩岸問題的人也都比常人清醒,所謂「修昔底德陷阱」,就是美方在焦慮中產生的自我實現之預言,論「氣長」,美不如中,因此必須積極應對,頻頻出招,誘使中方出錯,自己纔有勝機。

當然,中方對此也瞭然於胸,不願隨美方起舞,展現在外的,即所謂「戰略定力」,「你打你的,我打我的」,以圍棋概念與美方博弈。

然而,重點是,美方的積極攻勢,無可能全無效果,目測可見的效果,即大陸民衆的積怨,人們開始對「戰略定力」產生懷疑,對此,習近平不能無視人民魯直的反應,高估社會的耐心,勢必要有所作爲,在兩岸問題上有所推進,纔不會遭「戰略定力」反噬。

定力要受變數考驗,論緩急,臺灣問題有三個變數:北京不急,華盛頓急,這是第一個變數;習不急,人民急,這是第二個變數;臺灣相對不急,大陸相對急,這是第三個變數。

問題便在於,在三個變數的相互作用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會改變性質,或只是改變「說詞」,好讓陸方推進統一進程?

既然大家都是明白人,那明人就不說暗話:郭正亮顯然不能接受一國兩制,因此期待北京在統一方案上理性退讓,爲和平談判鋪紅毯,以消弭美國猴急出招下所可能產生的引戰風險。

個人猜測,不知正確與否:郭希望看到的是「法理一國,實質兩國」的發展。也就是在一箇中國的法理框架下,中華民國可在外交,軍事,政治上保持最大程度的自主性,讓臺灣在國際社會上保持甚至擴增活動空間,簡言之就是接近「邦聯」的概念。

此外,郭也認識到張亞中的「一中三憲」大陸不會接受,但並沒有言明自己心中對法理問題的最佳方案。

我的疑問,白話說,如果統一促成了「實質兩國」,那北京是自找麻煩,邏輯是:既然北京不急,何須急着推動一個「實質兩國」的統一結果?就算此途徑容或能在短期內抵銷美方的攻勢,但後患無窮,這種統一後的臺灣問題將遠比香港問題棘手百倍。

而且,此途在臺灣恐怕也過不了關,因爲「邦聯」可迅速被污名化成「附庸國」,一句話就覆蓋了構想原初的美意,也將現實主義打入深淵。

再者,既然臺灣在中美心中最主要的戰略價值是地理位置,北京如何對其人民交代「要統一,解放軍就不能進駐臺灣」?「要統一,就是要讓臺灣加入聯合國(或其下屬組織)」?

三者,如果統一僅是實現名義上的一國,北京如何對其人民交代「要統一,就不能有『臺版國安法』」?「要統一,就得讓臺灣人在民族認同上自外於中國」?

換言之,「一國兩制臺灣方案」即便會有所調整,也不可能出現接近邦聯概念的質變,因爲這會讓中共遭人民唾棄。

不過,若不是邦聯,而是像美國那般的聯邦體制,或許有討論空間。

事實上,一國兩制是不是聯邦制,臺灣內部也討論很久了,這個問題其實最終也無法理性討論,因爲即便臺灣有人提出美國聯邦制式的「一國兩制」,最終都成了「信任不信任北京」的問題,當問題導向「唯心主義放中間,理性與現實放兩邊」,那就無解。

說到底,想理性謀求兩岸最佳解,雙方都得排除各自社會裡的激進主義,關於此,大陸勉強還做得到,但臺灣做得到嗎?

有效遏制臺灣社會激進主義的前提是,排除美國的深度介入。這個若做不到,寄希望於臺灣人民自主認清現實是不切實際的。就算選民下架了民進黨,激進主義的幽靈仍會纏着新領導人不放,而我們最多隻會得出另一個馬英九,甚至比馬還等而下之的庸懦之主。

當然,我們也可將綠營義和團都拋在一旁,理性討論聯邦制的可能,並努力訴諸於廣大的臺灣人民,但這也有前提,即站在習近平的立場思考論述的可能性,且不能排除在習的處境裡也包含了大陸人民的意向,否則會落入「習近平盲點」而不自知。

從現實主義出發,武統與和統其實都是假議題,因爲歷史斑斑可考,真實的狀況往往是「以和相勸」與「以武相逼」齊頭並進,纔有可能促成統一,我們不妨以「逼統」概述此實況。

聯邦制也有很多樣態,但就算是最貼合臺灣現實的聯邦制,要在島內形成共識的機率也不高,因爲美國不會允許兩岸以聯邦制統一,以致親美派無論藍綠,也就不敢吭氣。然而,我們可以表列自己想要的聯邦制,如國軍改爲美式州兵(國民警衛隊);如廢除憲法,但在不牴觸大陸憲法的前提下維持現行法律等等,在一箇中國原則下進入兩岸政治談判。

怎麼表列都可以,重點是臺灣內部要有行動,要有人倡議,社會要願意討論,然後才談得上將大陸的立場納入檢討,而不是自說自話。行動的主旨是爲了和平解決問題,討論要有效,也纔不會偏離主旨。

有效的討論,不是隻有排除臺獨,還要排除華獨(即兩個中國論),否則就會碰到「習近平盲點」,因爲一國兩制臺灣方案無論怎麼改,都不可能接受臺獨與華獨。愈是有效的討論與方案,就愈能幫助習近平減少「以武相逼」的壓力,並將「以和相勸」放在首位,臺灣被逼統的感覺就愈少,和平的可能性就愈大。

想保護中華民國,又避免落入「兩個中國」的方法也不是沒有,只是親美畏綠的中國國民黨庸懦無能不敢提出而已。而我猜,這方法最終是由北京提出,而不是臺灣。

現在的問題是,臺灣沒人敢表列「臺灣方案」,以致坐等大陸提出「臺灣方案」。須知,大陸當局一旦定案了自己的臺灣方案,接受臺灣方面的方案空間就愈小。北京有可能會逼美國推動兩岸政治談判,但不要幻想北京會接受美國介入談判過程。

臺灣要有對美國說不的勇氣,才談得上自主性,也才能得出有意義的兩岸政治談判,否則談判只是拖時間的幌子,讓習近平挺不住「以武相逼」的內部壓力。

不要以爲習近平定調的政策就不會改變,突然結束「動態清零」就是最現成的例子,而無論怎麼解讀這個政策轉彎,都脫離不了大陸人民的意向。

任何政府都有其「民意壓力鍋」,若不釋放壓力就會被壓垮,在中國大陸,同樣也有大大小小的民意壓力鍋,而在美國的作妖下,臺灣問題已是個愈來愈膨脹的壓力,如果我們不主動想出對策釋放此壓力,習近平的和統政策也不是沒有一夜反轉的可能。

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迴避「習近平盲點」,纔不至於誤判局勢,急或不急統,不能只以習近平的個人意志作爲指標。不能低估美國狗急跳牆的爆衝力,北京的戰略定力也有其臨界點,若挺不住而被迫釋放壓力,缺乏對策的臺灣就別怨屆時倒大楣。

臺灣這邊若視談判爲拖時間,那就社會不必思考了,畢竟不想統的藉口多得是,不過,一旦進入談判階段,就是接近攤牌時刻,拖的後果就是統得更快。怕就怕北京就算拋出了「邦聯制」,臺灣也不接受,那除了逼人選擇武統,還能有什麼其他結果?

誠然,大陸也有不少人認爲,從經濟發展着眼,統一不能急,反正臺灣不敢宣佈獨立,島嶼也跑不掉,等中美國力反轉再統不遲。不過,這看似理性的論點其實也脫離了現實,因爲美國最怕的不是急統論,而是緩統論,你愈想慢慢來,他就愈逼你慢不下來。

美國爲自己爭取時間的方式,就是壓縮中國的時間,這纔是北京正面對的現實,而所謂「戰略定力」勢必要有靈活性,方能讓美方的攻勢適得其反,同時釋放內部壓力,因此統一不能只算經濟帳,不會有「準備周全再統」這回事兒。

一切都在動態發展,沒有任何人的個人意志能作爲行動緩急的絕對指標,就算是習近平,也有他的極限。(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