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臺灣實施週休三日 條件未成熟(佘通權)

週休三日及法定周工時下修至35小時引發討論。圖爲臺灣移工聯盟促立法保障家事勞工的勞動權益。(本報資料照片)

週休二日以及一例一休,已對勞力密集的企業傷害甚深,企業每年人事成本增加約千億元起跳,而且還會削弱競爭力,企業爲求降低人事成本紛紛找派遣工、工廠自動化、委外代工、淡季強迫休假、不調薪、縮減獎金或轉稼給消費者等措施來因應,結果不但萬物齊漲,而且勞工抱怨無班可加,收入比原先減少。

最近又傳出週休三日的連署,計劃仿效冰島、英國、西班牙、德國、比利時、瑞典、愛爾蘭、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企業試行「週休三日」。英國去年(2022)下半年更是舉行全球規模最大「週休三日」,實驗結果,發現實施週休三日的員工比以往有多一天的休息時間,可以幫助工作更有勁,從而企業營收增加,員工離職率降低,相信很快地週休三日就會成爲歐美企業搶人才的主要政策之一。

查上述實施週休三日的國家多是已開發國家,經濟成長率(GDP)的規模及人均所得(GNP)均超過臺灣甚多,雖然近期全球通膨普遍升高,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曾高達8%,但他們企業的調薪也跟着漲上來,並足夠支應通膨上漲的幅度;反觀臺灣全年放假日高達115天,遠超過歐美,實際上班日數僅全年2/3,卻領3/3的薪水,薪資水準不僅趕不上通膨上升的速度,且近十年來不升反降。

由於現行勞基法規定沒有彈性,使得企業在淡季時勞工沒事可做,僱主只好實施無薪假;旺季時訂單做不完,卻要多付額外的加班費,造成僱主的負擔;週休三日企業必需規劃每週由現有40工作小時縮短至35個小時,但是並非所有工作的工時都能縮短,例如醫生、護士實施上會有困難。此外,如何將每週工時縮短5個小時,唯有提高工作效率一途,目前上班人員一天工作 8小時,扣除上廁所、看報、打私人電話、開會,…有效上班時間不到5小時,若能控制無效時間、改機器人操作,或許就能做到週休三日。

「企業再造工程」(Reengeering)談到組織扁平、流程縮短,週休三日推動的主要目的,是思考如何提高工作或生產效率,原本上班6小時效率比上班8小時還優,就不要多浪費2小時,因爲有效工時比打卡工時更重要。例如:原本一個人操作一個機臺,可否改善爲一個人操作三個機臺,或生產改爲自動化,不僅減少工時還可提高生產效率。例如:降低產品不良率1%,可爲公司節省數千萬元開支,將省下來的錢提撥部分做爲員工獎勵或調薪,只要勞工總收入增加,就可達到縮短工時的目標。

根據最新統計結果,2022年每人每月經常性薪資平均4萬4417元,比起前一年增加2.8%,但扣除通膨後,經查實質薪資反而呈負成長,主要是薪水漲太慢,通膨只是最後的稻草;臺灣實施週休三日的主要障礙是「低薪」問題,若貿然實施週休三日,對傳統性工業的衝擊有如雪上加霜。

依臺灣國民所得統計,受僱人員報酬佔GDP比率從原來的50%,逐年降低至現今的43%;其次,臺灣受3年來疫情衝擊,好不容易解封了,各行各業百廢待舉,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調查,臺灣今年GDP難保2%,唯有臺灣經濟快速成長,達到已開發國家的境界,才能創造就業機會,帶來貿易增長,同時解決低薪的問題,週休三日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爲中華工商研究院副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