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世界哲學日照見臺灣哲學環境的貧血(黃瑞彬)

世界哲學日,此節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發起,在人類面臨戰爭、氣候變遷、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等議題,我們正需足夠的思想準備來面對,但臺灣的哲學環境卻有諸多不足之處。(示意圖/達志影像)

11月16日是世界哲學日,此節日是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發起,目的在於推廣哲學教育與思想。在人類面臨戰爭、氣候變遷、人工智能威脅人類等議題,我們正需足夠的思想準備來面對,但臺灣的哲學環境卻有諸多不足之處。

一、高中教育。高中是大學的基礎,但現今高中的社會科學教育中,一直爲人詬病的便是考試領導教學、填鴨式教育等等,透過這樣的教學體系教育出的學生,雖然能背誦出正確答案,但對於問題無法有深刻的省思,也無法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因此容易有見樹不見林的傾向。

反觀法國高中教育,從十九世紀開始有哲學課程,他們從小紮根於閱讀與思考,在高中便進行深入的探討,從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的第一冊「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以及今年法國哲學會考的題目「尋求和平是否就是尋求正義?」等議題,便能窺見法國哲學課程的內容樣貌。雖然法國舶來品無法完全取代本土哲學思想,但這些題目對現階段的臺灣而言依舊相當有裨益。

二、大學教育。大學礙於畢業學生就業情形,選擇關閉就業欠佳的學系,擴充其他熱門學系,自降爲「職業訓練所」,甚至只以招生爲最終目標,實難達成「百年樹人」的目的。面對大學中文系的結束、哲學系的招生問題與大量的文科系所關閉等,應該投入更多心力,將理論與實務相結合。

三、社會。臺灣是否有透過選舉增加深度對話,從現今選情就能看出。這幾年來的選戰,臺灣面臨的是黨派間互相揭露對方的醜行,或以意識形態作爲攻擊的利器,甚至停滯在一些無關政策之事,例如學位論文爭議、候選人拍的抖音影片、政治人物喝花酒等等,光是處理政治人物操守與過度綜藝化的政治事件便讓人眼花撩亂,無疑削弱對相關政策的嚴肅思考,更看出社會淺碟化、娛樂化的變化趨勢,此亦無助於哲學社會的發展。

四、國家。在配合國家的理工人才培育計劃下,「精進資通訊人才培育計劃」每年外加資通訊系所招生名額10%以達到產業創新與升級。人文學門從106學年至111學年,學生減少2000人,但資訊通訊科技學門則增加3000人。雖然滿足社會理工人才需求,但長期輕視人文的情形,要讓哲學深耕於臺灣社會愈發困難,更恐埋下國家長遠之隱憂。國家不應僅滿足於享譽世界的優質工程師人才庫,更應以提升國民思辨與邏輯能力爲重大發展目標。

在選舉中,我們能見到最惡劣的人性,最扭曲的言論,甚至最混亂的相互攻訐。但若換個角度想,讓哲學的光輝照亮這些黑暗面,使社會重新重視哲學教育的正當性與必要性,便是世界哲學日帶給臺灣的禮物。那個流傳在法國高中逗趣的故事告訴我們,隨着哲學課程結束,老師出了「何謂風險?」一題,有位學生以極快的速度交卷,答案卷上只寫着「這就是風險!」而屬於臺灣的哲學風險,我們看到了嗎?

(作者爲自由撰稿人)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