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醜陋的中國人》照見醜陋的臺灣人(林保淳)

《醜陋的中國人》書封(有壓字)(遠流出版社提供)

柏楊先生遺孀張香華女士決定將《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於2024年合約期滿後,永遠停止發行。

聽聞此一訊息,心裡是五味雜陳。《醜陋的中國人》仿效日本作家高橋敷《醜陋的日本人》而作,針對中國人、民族、文化的劣根性,毫不隱諱地一一揭露,的確使許多陶醉、迷失在中國歷史、文化有多悠久、多昌明的中國人,有當頭棒喝、醍醐灌頂的功效,當然,也因其過於貶低傳統中國文化,也引發不少批評。

「醬缸文化」是柏楊先生抨擊最力的傳統文化缺失,其引經據典,儘管偶有失之偏激處,卻也一針見血地指出在「醬缸」中醞釀、發酵,乃至最後發酸、發臭的傳統中國文化的弊端,其力道足以媲美於魯迅所說的「阿Q精神」,而筆端的無情、辛辣,似猶有過之。

其實我是不太贊同柏楊先生的若干觀點的,但「醬缸文化」的確是從遠古的幾千年延續至今,仍然未有若何改變的,所以儘管我也會從另一個角度,認可中國傳統文化的優點,卻也不能不承認,柏楊先生是直擊要害,令人口服而心服的。

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有優長、有拙劣的,但看是從怎樣的角度加以觀察、評析;但是,卻也絕非囫圇模糊、一知半解,就能窺出其窾竅的。柏楊先生學博識廣,深通經史,故此才能入而復出,抉發其奧。《西遊補》的作者董說在序中說,「四萬八千年,皆是情根團結。悟通大道,必先空破情根;空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內;走入情內,見得世界情根之虛,然後走出情外,認得道根之實」,中國文化傳衍千年,也必得先深入瞭解,才能知其優劣之處。在此,柏楊先生就不是一些道聽途說,或是遊談無根的人所能比擬的。

柏楊先生有醫者之仁心,深知中國人病根所在,如不先直指病因,瞑眩其藥,則中國傳統文化終將溷於醬缸之中,永遠無法獲得更進一步的發展,其實正是其深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鐘愛與關注。有此關愛,纔會有此信心,也才能真正導向文化正面的發展。

柏楊先生雖有心以此鍼砭世俗,但果真有效地改變了世俗沒有?其實我相信柏楊先生也是心知肚明,距離其最終目標還是非常遙遠的。然則,柏楊先生何故會在理想未曾臻達之時,就遽然改變主意,欲封印《醜陋的中國人》一書呢?

張香華女士自認爲是秉承柏楊先生遺志,恐怕也未必真明白其苦衷。

1985年,《醜陋的中國人》由林白出版社首印,迄柏楊先生故世的2008年,中間相距23年;而這23年,卻正是原來堅守中國傳統文化正統的臺灣,在臺灣意識形態的操控下,逐漸從信守傳統,到詆譭傳統,最終蔑棄傳統的關鍵時期。

在這段期間,談論及中國文化,不是被嗤之以鼻,即是羣起交攻。中國文化,與臺灣文化斷然區別爲二,其優其劣,如越人之視秦人肥瘠,又關乎臺人何事?關愛中國文化的柏楊先生,自不免有悔其少作之心,深恐《醜陋的中國人》一書,淪爲排抵中國文化,乃至民族的口實。封印出版,其實正足以表明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視。

柏楊先生自1949年來臺,88載的年歲,有將近一甲子的歲月,是在臺灣渡過的,不僅算是根於斯土、長於斯土,其一生的風波起伏,也與臺灣的政治、社會環境緊密相系,其所着批判性極強、諷刺力入骨的諸多雜文,活生生刻鏤出這段期間的臺灣衆生相,是書雖名爲《醜陋的中國人》,其實更精確來說,正是指他眼中、筆下所摹繪的臺灣人。

在柏楊先生的觀點中,臺灣人肯定是屬於中國人的一環的,批判中國人醜陋,臺灣人又如何能夠自外於此一醜陋?而即以今日的眼光視之,依舊是醜陋無比,也依舊是醬缸溷攪。

年當晚景的柏楊先生,其實已不復年青時的銳氣,大抵是對這處他後半生相依爲命的臺灣,失落又失望了,而將其一番重視中國文化的心念,轉向於目前正圖極力恢復、振興的中國大陸,故其一生部分手稿,乃至骨灰,亦落葉而歸根,回到了他的原鄉。

其實,原鄉又何異於新鄉?柏楊先生應該還是很清楚的。無論走到哪裡,中國人還是中國人,醜陋之處,依舊還是沒有美奐到何種程度。這世界,其實還是需要有《醜陋的中國人》當成鏡子的。

不鑑照自己,如何修飾形容?《醜陋的中國人》正是要你自己鑑照自己,纔可能有未來的無限美好。

因此,我對張香華女士的決定封印《醜陋的中國人》是遺憾且惋惜的。書中自有日月在,又何懼烏雲漫長空?(作者爲退休大學教授)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