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麥寮補選看到柯文哲的困境(季節)

雲林縣麥寮鄉長補選,代表民衆黨出征的林宜豊(左)僅拿下2048票落敗。圖右爲民衆黨主席柯文哲。(資料照,張朝欣攝)

13日全臺各地舉行了6場地方補選,結果藍營背景者贏了5場,綠營背景者只贏了1場,雖然這樣的結果並不算太出乎外界意料,但細看還是有不少值得玩味之處。

之所以說結果不意外,是因爲這6場補選,原本6名現任者當中,就有4位是國民黨人,只有2人是民進黨員,所以選完藍5綠1,相較原本的藍4綠2,其實差異也不算太大。

然而特別的點在於,綠營唯一勝出的是雲林縣麥寮鄉長補選,而非宜蘭縣員山鄉議員補選,要知道在2021年的公投綁大選公投當中,員山鄉同意方得票率才37.94%,而麥寮鄉同意方得票率有49.05%,雖然也未過半,但比起員山還是藍多了,結果這次綠營守住了麥寮,卻反而輸掉了員山,是第一個讓人比較意外的點。

再來值得留意的是,因爲這次6處進行的都是很基層的鄉鎮長或議員補選,選民投票時看政黨決定的比重會降低,因此有許多兩大黨的候選人都選擇用無黨身分參選,希望藉此爭取更多民衆的支持,而在員山鄉議員補選,4位候選人雖然都用無黨身分參選,但當中3人有國民黨背景或根本就曾是國民黨員,只有1人是民進黨員,結果3藍1綠在深綠區競爭下,反而由藍營背景者勝出,就更特別了。

反觀麥寮,4位候選人當中,只有綠營的兩位以無黨參選,藍白各自派人用本身政黨登記參選,但結果基本盤更藍且藍營並未分裂的麥寮,反而由分裂的綠營贏下。

不過某方面講,這或許也是民進黨的策略奏效,這次6處補選,在最藍的臺中平地原住民議員選舉,綠營沒人蔘選,在也很深藍的苗栗市長和臺東大武鄉長補選,以及比麥寮稍微藍一點點的虎尾鎮長補選,民進黨人掛黨籍參選,但反而在最綠的麥寮和員山綠營人士都用無黨參選。

爲何會用這樣的策略?在最藍的臺中平地原住民議員選舉,不管怎樣都選不贏,,所以乾脆不派人;再次藍的苗栗市長和臺東大武鄉長補選,雖然明知也不太可能勝選,但派人掛民進黨籍參選,一則作爲在地方上民進黨的宣傳,二則也是替未來比較有機會勝選的議員或鄉鎮市民代表選舉練兵,所以就算掛民進黨選票可能會更少,依然這樣做。

但在員山和麥寮就不同了,這兩個地方原本現任者都是民進黨員,基本盤又比其他幾個地方綠,是民進黨很有機會勝選的,因此民進黨的規劃自然都以勝選作爲優先考量,纔會考量地方基層選舉的特殊性,在這兩處都用無黨參選,希望爭取一些對民進黨不見得那麼喜歡,但認同綠營候選人個人地方經營的民衆的選票,從結果看,在麥寮民進黨這樣的策略是奏效的了。

最後,2024年總統選舉,柯文哲在麥寮得票率高達33.71%,比侯友宜還高,但這次民衆黨提名的林宜豊得票率卻纔11.03%,但2022年他用無黨參選麥寮鄉長時得票率還有12.95%,如今不進反退。之前幾次地方補選民衆黨的得票率也都偏低,反映了柯文哲個人的高人氣,還無法直接轉化爲各地民衆在基層選舉時對民衆黨候選人的支持,過去的宋楚瑜與親民黨也曾面臨這樣的問題,最終未能克服,,如今的民衆黨與柯文哲,未來是否有辦法克服,值得觀察。

(作者爲反兵役延長公投領銜人、新黨輿情中心主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