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八年虛擲108億 海陸兩會該歇業了(沈迺訓)

陸委會與海基會淪爲擺設作用,浪費公帑,雙雙已至存廢關頭。圖爲陸委會國慶晚宴國旗背板竟是「13道不對稱光芒」的錯誤版。(文:朱紹聖 圖:陸委會提供)

2016年蔡英文政府上臺至今厲行「脫中」政策,兩岸關係無限惡劣,各種經濟文化交流多告中斷,仍存者則被綠營抹爲統戰窗口。在失去「九二共識」作爲雙方交流的基礎下,兩岸官方之間的互動已是名存實亡。

近期蔡政府更是變本加厲,先是在陸客國賠案中採取藐視司法的態度,無視於法官依憲作出大陸地區人民也是中華民國人民的準賠判決,由陸委會爲首的各部會喝令所轄事務凡有關大陸地區人民爲中華民國人民的函釋,即起停止適用。直接用下位行政命令架空上位的《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公然上演行政濫權霸凌司法的惡行。

詎料蔡政府並非做個案處理,而是食髓知味繼續在陸配任立委適格性案中加碼演出。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態須依《國籍法》放棄外國國籍才能擔任立委;隨後陸委會發布的新聞稿更加強表明中華民國國民兼具外國國籍者,於任公職時放棄外國國籍。陸委會可謂是「不演了!」直將對岸作爲外國視之,猶如是在創造「新兩國論」的法理論述。

加之防疫期間,陸委會將大陸協助臺灣取得疫苗的善意回擊貶爲「假好心」;前總統前往湖南大學交流提及依憲法臺澎金馬與大陸都是中華民國國土,陸委會反而譴責馬唱和呼應中共,惹得馬辦質疑陸委會違憲倡議兩國論,呼籲蔡英文表態是否爲政府立場?倘是,就請宣佈裁撤陸委會,公開承認中國大陸是另一個國家。

禍害至此,《憲法增修條文》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的兩岸一國憲政框架已告全面坍塌,陸委會與海基會淪爲擺設作用,雙雙已至存廢關頭。

須知陸委、海基兩會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其設立乃源於《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爲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所爲之法律爲特別之規定,作爲增修條文序言「國家統一前之需要」的權宜安排法源。

據此所訂出《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其第3-1條、第4條分別爲: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統籌處理有關大陸事務,爲本條例之主管機關;行政院得設立或指定機構,處理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往來有關之事務。方有陸委會、海基會的存在理由。

然而陸委、海基兩會維持機構運作費用驚人。據查,民國105年蔡政府上任至今,光是陸委會就已編列高達83億臺幣的預算,海基會支出總計也高達25億元臺幣,此還尚未計入可能的機密費用,就已花掉超過108億元臺幣!

兩會耗費破百億的巨資,既不願依憲依法行政,也無法起到促進兩岸經貿交流與和平往來的機構功能;而其人事費用佔年度預算分別超過4成、7成,可謂是尸位素餐,虛耗公帑,論及廢會也非太過之舉。

更何況,綠營人士向來視兩會是刺頭般的存在,過去幾年發起「廢除海基會,裁併陸委會」的政治鬥爭不曾停止。綠營立委蘇巧慧曾提案將陸委會變更爲中國事務委員會;時力立委林昶佐更在面對時任閣揆賴清德時要求廢除陸委會,賴竟回曾希望以外交部與中國溝通但受阻;臺聯曾要求廢除海基會,理由是海基會董事長人選遲未決定,兩會功能形同凍結,而事實也的確是董事長在今年2月前從缺代理了兩年半之久。最後,2016年時前副總統呂秀蓮也曾說海基會根本可以廢掉。

零零總總來自於綠營內部的雜音,都指向陸委、海基兩會存在淪爲有無皆可的陪襯,若非依法必須設立存在,乾脆解散也是合理。

既然如此,藍營大可提案將陸委、海基兩會實質凍結運作,從來年起停止編列預算,陸委會停止發揮依兩岸條例第3-1條的統籌一切兩岸事務功能,即起相關業務功能迴歸各該主管機關,遂了綠營認爲的陸配不走兩岸條例的路;兩會現任人員改調其他機關或解聘,讓兩會真正達成名存實亡,不再浪費納稅人公帑卻對兩岸關係推動一事無成。

陸委會主委邱太三上任時,猶虛言期待兩岸春暖花開。如今兩岸關係在其任內弄得鳥不語、花不香,兩會曲終人散關門大吉或許纔是綠營的最終期待。問題是,綠營敢玩真的嗎?

(作者爲自由撰稿者)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