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美國利益的算計與臺獨勢力的「平行移動」——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傳遞什麼資訊?(周忠菲)

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助理貿易代表麥卡廷率隊前往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爲談判揭開序幕。(黃婉婷攝)

2023年1月14日至17日,閉門4天的「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結束。美臺雙方對談判內容,提供資訊極少。臺灣民間媒體則直言,此次第二輪談判4項所謂優先議題,無非是在去年第一次談判的基礎上,繼續地「空氣振動」,美方沒有任何實質性讓步。此外,指責這次談判並不涉及關稅減免和市場準入問題,美國的目的,「第一是來臺灣撈錢,第二是來臺灣散播謠言,故意危言聳聽」。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次美臺經貿互動背景之一,是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同時,雙方都釋放了部分緩和資訊。而美方在操作談判程序上,顯得「格外小心」。面對美臺下的這些「功夫」,大陸發言人表示:我們堅決反對美國與中國臺灣地區洽商任何具有主權意涵或官方性質的協議。我們敦促美方以實際行動恪守一箇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從姿態看,沒有將「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與美國「以臺遏華」、「以臺製華」的戰略直接掛鉤。同時直接正告民進黨當局:「打着經貿合作的幌子,勾連外部勢力,出賣島內民衆的利益,謀取政治私利的惡劣行徑,必遭清算」。

如何解讀這些資訊?美國與民進黨雙方各抱怎樣的目的?美臺談判與美國利益與臺獨勢力之間的「平行移動」,是如何算計的?爲釋此疑,需先對美國的自由貿易政策,做一個概念上的說明。

理論上,自由貿易可有多種形態,分爲優惠性貿易、自由貿易區(如雙邊FTA,也有多國的RTA,如區域自由貿易協定)、關稅同盟、共同市場、經濟同盟等。其中,自由貿易協定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主權國家,藉由降低彼此關稅,或減少其他稅費,或以排除妨礙彼此進行自由貿易的障礙爲目的,促進雙方的貿易活動。

歷史上,美國以執行自由貿易政策和貿易保護主義爲手段,加強自己的國際競爭地位。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認爲全球化符合自己的利益,率先推出美加墨三國組成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主要特點是突出美國優勢,由美國根據促進全球和地區經濟整合程度的需要,在NAFTA成員間進行統一貿易與產業佈局。

此外,美國還通過NAFTA,成功控制了北美重要的礦產資源和水資源。如根據協定,在戰爭狀態下,加拿大將失去對美加之間五大湖水資源的控制權。美國還雄心勃勃,制定了以NAFTA爲核心,向亞太地區進行輻射的「扇型戰略」。當時,墨西哥國內意見不統一,於是,美國先與加拿大達成美加協定,迫使墨西哥加入。此後,相繼成立了美洲自由貿易區(FTAA),歐盟(EU)、中美洲共同市場(CACOM)等。組建NAFTA的過程,充分顯示成爲戰略贏家的自由貿易政策特點。

此後,美國以FTA爲工具,繼續在亞太地區一體化進程中,推進其「扇型戰略」,但遭到了失敗。以中國東盟10+1、10+3,以中國爲主體的RCEP等,成爲主導趨勢。歐巴馬時期,美國搞了一個以促進亞太經濟整合程度爲名,排除中國的TPP。但川普上臺後,認爲TPP不符合美國利益,一筆勾銷。拜登上臺後,開始推行「印太經濟框架」。目的之一是實現所謂「歐拜體制」的「兩翼展開」。即實現美國自由貿易政策與美國印太戰略的銜接。美國已與新加坡、澳大利亞、約旦、智利、韓國等8個國家簽了FTA協議。泰國、馬來西亞是下一階段的談判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在亞太地區搞FTA的套路,是確立美國「根本不可能在談判中,給予對手任何實質性讓利」的規則。美國的利益算計,是最高原則,除了貿易霸權和貿易保護主義,還包括對談判對手「戰略價值的利用」。不久前,美國將臺灣各類產業中,最先進的臺積電「一鍋端」,搬遷到美國,就是一例。

目前一種通行的看法認爲,美國正試圖通過對「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的定位」(如是倡議而非協定),以及推進過程中細節的安排(如美國代表團乘商務機而不是乘公務機到臺北,在臺期間不安排與蔡英文、蘇貞昌等民進黨高層人士見面等),達到既能拿捏臺灣當局深度讓利,又能對大陸釋放「美國避免在臺海局勢緊張之際,對北京造成不必要刺激」的信號,以期也從中國獲利。應該說,自由貿易政策,已經成爲實現美國利益算計的工具。

但分析不該侷限於此。本文認爲,這場談判還涉及一個敏感而複雜的問題,整個美臺貿易談判進程中,除了經貿利益的考量外,還體現出美國利益與「臺獨」勢力之間,某種「平行移動」的關係。如美國透過一些「特意的安排」,釋放民進黨九合一敗選,民進黨更換黨主席後,美國仍有可能在島內政治格局中,爲維持民進黨在島內的黨派優勢地位,而「繼續出力」的信號。這裡略舉一些初步的觀察:

其一,臺灣行政主管機構政務委員鄧振中宣稱,「這次談判是觀念性的討論」,暗示民進黨「將隨美國調子起舞」,無「非份之想」。

其二,部分深綠營勢力在談判過程中對臺灣民衆渲染,說這次談判「陣仗大」(美方代表團有20多人,臺灣代表團有50多人),將談判轉化爲政治資本。

其三,「知情官員」自我提升,在媒體稱這次「美臺協定等級的談判,是首度在臺舉行」,展現「臺灣在美國心目中的地位已不可同日而語」,「確實有意義」。宣稱臺灣應有更多的期待,應提高對自己的看重程度,在談判中「主動要價」。此外,釋放氣球,說民進黨期望「能以打包方式」與美國簽署一些「早期收穫」協議。

其四,美國亟需一個「可靠的標兵」。無論是「親美反中」還是「和中保臺」,作爲繼續執行美國意圖的表率。

其五,「務實臺獨工作者」賴清德就任民進黨主席,新官上任,更加不可能主動揭開美臺自由貿易關係的「潘朵拉盒子」。目前,民進黨將談判的重點表現爲,強調雙邊貿易便捷及相關法規等,而從政策連續性看,民進黨「萊豬」政策的實質不會變。最終還是會在農業上做出較大讓步。

其六,美國獲得戰略收益。美國與民進黨相互勾連,就FTA問題興風作浪,故意做給大陸看,給大陸製造更多麻煩。

疫情後的世界,仍然動盪不安。中國經濟也受到衝擊,出現起伏,但整體看,對刺激世界經濟仍有正面作用。不排除做着「倚美謀獨」夢的民進黨當局,最終可能再次成爲中美共管的最佳「對象」。

對美中關係、美臺關係,對美國自由貿易政策的亞太劇本而言,借美臺「21世紀貿易倡議」談判,試圖實現美國的利益算計與臺獨勢力的「平行移動」,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動向。望挑事者,好自爲之。

(作者爲上海臺灣研究會研究員,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