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戰會論壇》藏在南太平洋小國的「小拿破崙」(譚傳毅)

2021年7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了法屬波利尼西亞,主要是希望延續戴高樂於1960年代所倡議的「太平洋國家聯盟」,讓南太平洋地區所有的國家參加,以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以及中國大陸的海上絲路對壘。(圖/路透社)

據法新社報導,南太平洋法屬新喀里多尼亞於12月12日舉行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獨立公投,以決定是否脫離法國。這次公投的結果將依然是反對獨立派(留法派)以96%的壓倒性多數獲得勝利,但是公投投票率大幅下降,僅爲41.6%,遠低於第二次的79.6%。

法國是至今仍保有大量殖民地(海外領地)的國家,他們怎麼管理南太平洋這些廣大的海外領地?法國人在此區的企圖爲何?

法國南太平洋海外領地的興起

法國從路易十四開始就大力經營海外領地,彼時太陽王主要在和號稱「日不落國」的英國競爭加拿大、並和西班牙競爭王位繼承戰爭,對於南太平洋的力道小得多。但從路易十四到拿破崙,對於獲得的領地絕對是認真的,且不允許任何人丟失這些領地。

若說英國是日不落帝國,二戰之後最大的日不落國可就輪到法國了,因爲法國在地球另一端的波利尼西亞(也就是11個時區之外)和南太平洋其他島嶼例如新喀里多尼亞、再加上在印度洋和在加勒比海的海外領地(或海外省),法國絕對可以穩妥的以「日不落共和國」自居。

1770年4月19日,英國航海家庫克(James Cook)船長受海軍部委託尋找未知的南方大陸已經在海上連續航行了兩年。不久,他看到一片土地並將他登陸的地方命名爲「新南威爾斯」,從此正式拉開了南太平洋的殖民序幕。

後來雖然有許多歐洲冒險家和傳教士造訪過這些羣島,但都僅限於登陸考察,遠遠談不上殖民。直到19世紀中後期,蒸汽機的發明解除了距離的限制,藥物和後膛槍解決了衛生問題和當地人的反抗。

1842年,在英國睜隻眼閉隻眼的情形之下,法國宣佈波利尼西亞爲法屬領地,之後成爲法國殖民地。

波利尼西亞和新喀里多尼亞原爲庫克船長所發現,甚至於喀裡多尼亞這個名字就是庫克船長取的,喀裡多尼亞是拉丁語「蘇格蘭」的意思。

新喀里多尼亞被發現的時間比較晚,大約是庫克船長之後18年(1792年6月),法國探險家登特爾卡斯托(D'entre Casteaux)也「發現」了新喀里多尼亞,於是登岸找尋發財的機會。

彼時英國在大洋洲佔領了澳大利亞、紐西蘭、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地,新喀里多尼亞對英國來說價值不高,於是在1853年讓給了法國,併成爲法國殖民地。

表面上來看,英國人吃大塊肉,法國人喝小碗湯,但現在看起來,英國丟了大塊肉,而法國仍保有自己的兩畝三分地,並在美中對抗中取得一定的地位。波利尼西亞和新喀里多尼亞是法國在南太平洋最大、也最重要的兩個領地,在殖民地概念已成爲歷史的今天,法國如何管理距離本土極其遙遠的地方仍保有海外殖民地?

法國如何管理海外領地?

法國管理海外領地的方式有二:軍事與文化。和英國人不同,法國人非常謹慎使用「海外領地」(Territoires d'outre-mer)這個名詞,而不是赤裸裸的「殖民地」。

英國人對於殖民地的態度就是剝削,無論是人力或物力資源。當殖民地的資源耗盡已無利用價值,英國人就會很殘酷的離開;即使留下來,也是派軍隊以代理人模式和當地的部族合作,形成一個軍政的恐怖平衡。

而法國人殖民的「大陸色彩」較爲濃厚,他們從語言和文化上改變當地人,例如法國人會教育當地人「我們的祖先高盧人如何如何... 」,試圖從思想上讓這些島民認同法國,讓這些習於航海的島民找到精神歸宿,而且在全世界範圍內(包括非洲和亞洲)也是如此;越南文字羅馬化,就是法國人的傑作。法國在當地設立法語學校和醫院,殖民地公務員系統和國內別無二樣,殖民地公務員可以到法國本土進行學習深造與任職作爲「獎勵」。

相對於英國人擁有的殖民地很大不易管理,只能以代理人方式進行。而法國人處理散在各處的「茶壺裡風暴」就容易得多,幾百名士兵和1艘軍艦就夠了。例如法屬新喀里多尼亞駐有925名軍人,215名文職人員;法屬波利尼西亞駐有737名軍人,342名文職人員;主要負責保護國土安全、維護地區安全和專屬經濟區的利益。對付新喀里多尼亞獨立運動綽綽有餘。

法軍在這些地區建立軍事基地和設施,其中花月級護衛艦作爲法海軍常駐艦艇。這就是法國管理海外領地的手段之二。

法國人大腦裡面的「小拿破崙」

2021年7月25日,法國總統馬克宏訪問了法屬波利尼西亞,主要是希望解決法國於1960到1980年代在這個島國進行核試驗。但是看起來馬克宏更大的動機不是這個,而是打算組建一個親法的組織,就是延續戴高樂於1960年代所倡議的「太平洋國家聯盟」,讓南太平洋地區所有的國家參加,以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以及中國大陸的海上絲路對壘。

看起來,馬克宏恢復拿破崙和戴高樂時期榮光的野心不小,近年他表達對於印太事務的關心,在在的顯示「太平洋國家聯盟」復活的跡象。法國的近來在印太地區的野心尤爲明顯,例如2021年2月8日,法國向亞太地區派遣了一艘核動力攻擊潛艦。6月底,法國在太平洋盆地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這些演習表明巴黎有能力介入印太地區,至少20架飆風戰鬥機可在48小時內從法國空運到該地區。

在這種情況之下,法國在印太地區打造勢力範圍和軍事基地的企圖非常明顯,更明顯的將會和美國、澳大利亞和未來的中國大陸產生競合。

經濟的合作、軍事的競爭

雖然馬克宏的企圖在於激活「太平洋國家聯盟」,但這個組織還沒成立,即使成立了也會集中在經濟事務,最多就是虛幻的「法蘭西榮光」,遠遠不到軍事的意義,因爲法國軍力根本不足以維持真正意義的「日不落共和國」。

中國大陸的海上絲路也是經濟性的,未來也許中國艦隊前來保護其海洋利益,這和法國的「太平洋國家聯盟」幾乎沒有關聯,反而還可以合作。

備感壓力山大的應該是美國,因爲美國在此區沒有重大的商業利益,美國所在乎的是軍事霸權。說白了,南太平洋地區還是美中大國的競技場所,法國人最多就是刷刷存在感。

(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法國博士,國戰會專稿,本文授權與洞傳媒國戰會論壇、中時新聞網言論頻道同步刊登)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