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首個!上海專家驗證“最毒乳腺癌”精準治療方案

*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高危患者生存率提升超10%!

2024年10月24日,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王中華教授、江一舟教授團隊領銜的一項名爲“BCTOP-T-A01”的研究登刊於國際四大醫學期刊之一的《英國醫學雜誌》(The BMJ),影響因子高達93.6分。

研究成果證實:基於腫瘤醫院自主研發的“多基因模型”,針對有“最毒乳腺癌”之稱的三陰性乳腺癌,採用“蒽環紫杉”序貫“吉西他濱”聯合“卡鉑”的精準治療方案,讓高危患者生存率顯著提升超過10%,改變了傳統三陰性乳腺癌輔助化療“千人一方”的局面,這也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產醫融合發展的又一項標誌性成果。

攻堅“最毒乳腺癌”治療瓶頸,

自主研發首個“多基因模型”

三陰性乳腺癌約佔所有乳腺癌的15%-20%,因其惡性程度高、容易復發轉移,相較於其他類型乳腺癌治療手段單一、缺乏有效治療靶點,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認爲,三陰性乳腺癌具有極高的異質性,可以進一步被細分。在臨牀上也發現,雖然三陰性乳腺癌整體預後欠佳,但並非所有的患者都會出現復發轉移的情況,更精準的治療策略亟待探索。

然而,當前乳腺癌研究領域缺乏經過臨牀隊列驗證的針對三陰性乳腺癌特異的工具或模型,可用於精確地預測患者的復發轉移風險,實現對患者風險分層進而開展個性化精準治療。這也導致目前三陰性乳腺癌的輔助化療只能沿用傳統的“千人一方”的治療方案。

因此,迫切需要一個通過前瞻性臨牀試驗加以驗證的模型,來優化三陰性乳腺癌的輔助治療方案。2015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團隊基於全轉錄組表達譜,自主研發構建了由5個RNA組成的三陰性乳腺癌預後預測模型(後簡稱“多基因模型”),該模型可以準確地把三陰性乳腺癌患者劃分爲高危和低危復發風險組。這也是國際首個三陰性乳腺癌預後預測模型。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癌症研究》(Cancer Research),爲三陰性乳腺癌的精準化療提供了理論依據。

“多基因模型開闢了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的新篇章,”腫瘤醫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大外科主任邵志敏教授表示,“研究團隊基於該模型,持續開展臨牀研究,致力將科研成果轉化爲真正讓患者獲益的方案。”

爲了進一步驗證“多基因模型”的預後效果並挖掘其臨牀應用價值,邵志敏教授領銜臨牀和轉化團隊開展了一項名爲“BCTOP-T-A01”的臨牀研究。

高危患者生存率提升10.3%,

重磅成果驗證“多基因模型”價值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乳腺外科副主任王中華教授介紹,“BCTOP-T-A01”臨牀研究依託腫瘤醫院精準腫瘤中心開展檢測,由復旦腫瘤乳腺外科領銜全國其他六家中心具體開展協作臨牀研究。歷時七年多,團隊完成504位患者入組臨牀試驗,入組患者均爲接受根治性手術後的早期三陰性乳腺癌患者。

根據試驗設計,研究團隊依據入組患者的多基因模型檢測結果,分爲高危、低危組。其中,高危組患者按照1:1比例,隨機接受強化或標準方案輔助化療:強化組患者接受4個週期“多西他賽+表阿黴素+環磷酰胺”序貫4個週期“吉西他濱+順鉑”方案化療;對照組患者接受4個週期“表阿黴素+環磷酰胺”序貫4個週期“多西他賽”方案。低危組患者同樣接受標準方案化療。

研究顯示,經過中位45個月的隨訪,高危患者接受強化治療組3年無病生存率爲90.9%,顯著優於標準治療組的80.6%,絕對獲益達到了10.3%,顯著降低高危患者49%的疾病風險。其中,強化治療組的3年無復發生存率(92.6%)也顯著高於標準治療組(83.2%),可以降低高危患者50%的復發風險;此外,低危患者的3年無病生存率(90.1% vs 80.6%)、無復發生存率(94.5% vs 83.2%)和總生存率(100% vs 91.3%)均優於接受相同標準化療方案的高危患者。

“這是一項令人振奮的研究成果,多基因模型指導的精準化療方案讓高危患者生存率提升超過了10%,低危患者的生存率提升也接近10%!”邵志敏教授說,“顯著提升高危三陰性乳腺癌患者預後的同時,該治療方案安全性可控,患者無嚴重不良反應,體現出該方案的更多優勢。”

王中華教授表示,這項研究成果在國際上首次前瞻性驗證了三陰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指導精準化療和預測患者預後的價值,爲三陰性乳腺癌精準化療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並提供了有力工具。

“礪劍十載”破解臨牀難題,

書寫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國答卷”

據介紹,早在10年前,邵志敏教授領銜團隊便開始致力於破解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難題。自主研發建立三陰性乳腺癌“多基因模型”;建立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多組學隊列、繪製出全球最大的三陰性乳腺癌基因圖譜,並開拓性地將三陰性乳腺癌分爲四個分子亞型,提出“基於分子分型的三陰性乳腺癌精準治療策略”;進一步開展臨牀研究,將三陰性乳腺癌的療效提升3倍。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還將研究思路拓展至其他乳腺癌亞型,形成了成熟的研究理論體系,大幅提高患者治療效果,併產出多項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研究成果和重要科研成果專利轉化。

“多年來的研究成果使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輔助治療更加精準和更有效,此次‘BCTOP-T-A01’研究的可喜成就,體現了系列研究從基礎到臨牀的有效轉化與銜接,爲提升早期三陰性乳腺癌的治療療效、推動乳腺癌精準治療做出了重要貢獻。”邵志敏教授說,“該‘多基因模型’依託復旦腫瘤精準腫瘤中心開展臨牀檢測,相關技術成果目前已經具備落地以及廣泛推廣的可行性,有望在更大範圍內提升患者的治療療效。”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院長、臨牀研究中心主任江一舟教授表示,“BCTOP-T-A01”也是邵志敏教授牽頭成立的乳腺癌精準治療協作組(BCTOP)開展的首個臨牀研究。多中心的合作模式和重磅成果,有力印證了“BCTOP”成立的宗旨——“基於精準醫學理念,開展多中心臨牀研究,推廣轉化研究平臺,開發新型藥物和技術,最終提高我國乳腺癌診治水平和國際地位。”基於“BCTOP-T-A01”的研究結果,腫瘤醫院正準備開展針對模型預測的低危三陰性乳腺癌患者的降階梯治療。在不久的將來,“BCTOP”將向國際學術界不斷交出亮眼的三陰性乳腺癌治療“中國答卷”,以更多中國原創方案造福全球廣大乳腺癌患者。

本文來源:復旦大學腫瘤醫院

責任編輯:小隱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採用或以此作爲決策依據時另行覈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