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化門廣場旁不起眼碑閣 原來與《陽光先生》有關係!
每到首爾旅遊,位於市中心交通樞紐的「光化門廣場」,是旅客觀光遊覽的必經之地。除了聳立在世宗大路中心的世宗大王與李舜臣將軍銅像以外,在附近光化門地鐵站旁、書店教保文庫之上的一座充滿着歷史味道的古舊建築物,每次路經時總忽略的一塊碑閣,原來它的歷史價值與對朝鮮民族的象徵意義,也不亞於它身旁的兩座銅像。
▲光化門是遊客必訪之地。(圖/記者黃克翔攝)
不久前,在韓國由著名作家金銀淑撰寫,造成熱播的電視劇《陽光先生》裡,主要講述的時代背景,就是以朝鮮晚期的高宗時代開始,談論當時朝鮮面對內部變革與否,與對外如何應對日本與西方列強進逼的困局情況。
作爲朝鮮王朝最後一位君主,高宗晚期活在衆多幹政力量的夾縫下生存,他一邊力求擺脫清朝的影響,而爭取朝鮮獨立,另一方面他又要藉着進步西化的力量,來爲朝鮮帶來自強的形象。而位於光化門廣場旁,刻上「紀念碑殿」四字的歷史建築物,正紀錄了當時高宗晚期以圖建立大韓帝國的夢想與挫折一頁的悲壯歷史。
▲《陽光先生》一張海報看出朝鮮時代充斥各國服飾,也反映了大時代的混亂。(圖/Netflix提供)
全名稱爲「首爾高宗御極40年稱慶紀念碑」的建築物,建於1902年,本來是爲了紀念高宗皇帝即位40週年(亦即「御極40年」)和51歲生日(又稱爲「望六旬:60 歲」)而建立,並擁有別名「紀念碑殿」。
從外觀看,碑殿上匾額刻着的字句,其實是自當時的皇太子純宗撰寫。「紀念碑殿」在朝鮮半島解放以後,於1954年重新復修,後來又從日本找回了原有的「萬歲門」與部份圍牆建築,並且在1979年成功完成重建工程,把歷史原貌還原,成了今天的模樣。
▲光化門旁的「紀念碑殿」紀錄了朝鮮最後一位皇帝的野心。(圖/翻攝自首爾歷史編撰院官網)
稱之爲「碑殿」,原來與朝鮮時代一律所有建築物擁有的堂號有直接關係。其實,在朝鮮時代,不論大大小小的建築,都會按着它的規模、大小、品位與用途,並以「殿堂合閣齋軒樓亭」這8個不同級別的字眼來命名。一來,它先會以公務、日常活動、特殊用途與休息空間作區分。其後,它再以建築物所屬者的身份,根據這8個級別,從最高的殿到最底的亭來逐一命名。
一般而言,能夠稱之爲「殿」,都是與國王與佛祖有關的建築物,像大雄殿與彌勒殿。另外,與人有關的建築物,都會被命名爲「堂」,當中唯有特別的例子,就只有孔子。成均館內供奉孔子牌位的建築,卻被稱爲「大聖殿」,是因爲他擁有特殊尊崇的地位,所以是唯一國王與佛祖以外,可被命爲「殿」的人類建築物。
「紀念碑殿」建成於1902年,當時高宗原屬的朝鮮王朝已被瓦解,取而代之是由他在1897年宣佈朝鮮脫離清朝,而重新建立的新王朝「大韓帝國」,而他又改稱帝號「光武」,名爲「光武帝」。
▲《陽光先生》李承俊飾演高宗,並在後期剪了短髮象徵西化。(圖/Netflix提供)
當年高宗改名號爲「大韓帝國」,一方面是源於他參考中國曆代朝代中,均以單字爲朝代名號的做法,放棄「朝鮮」,而採用單字「韓」作名號。而另外爲了建立與其他鄰國獨立而強大的身份,他又決定在「韓」一字前加上「大」,展現出他國家的地位。而且,當時他以「大韓帝國」作爲國名,也有傳是當時是高宗參考「大英帝國」之名,希望建立與他們相類似的名字,來強化國家形象。
界乎新舊時代交替,作爲當時朝鮮與大韓帝國的王者,高宗一方面爲了尋求朝鮮自主獨立,曾經在國策上推出了不少增加王權,以求衝破大清控制的自決行爲,包括重辦了自高祖暫停,在圓丘壇舉行的祭天儀式,肯定了朝鮮擁有與清朝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他也在本來迎接中國使節的「迎恩門」前,建立象徵大韓帝國今後獨立自主的「獨立門」,都是他曾經許下建國獨立野心的印記。
▲《陽光先生》高宗也開始喝咖啡。(圖/Netflix提供)
同時,抱着要透過朝鮮西化來革新國內封建守舊與敗壞風氣的高宗,除了身先士卒地主動穿上西服與喝咖啡外,他也曾於建碑的紀念上,仿效當時英女皇登基60週年的安排,舉行了稱爲「稱慶式」的西化慶典活動,並且在當時的京城引進了除日本京都以外的西化列車,都是希望加快其帝國內的改革步伐,強化國民對新潮事物的認知。
而且,高宗更破天荒地在新建成的「塔谷公園」內,設置了一個以西方式標示的時鐘,擺脫昔日落伍的舊制。這些舉動,都曾經爲一直夾縫在中日與列強間處於積弱狀態的朝鮮,帶來一絲的希望。
只可惜事與願違,高宗的夢想,隨着日俄戰爭後,於1907年被日本人逼迫退位,正式宣佈幻滅。那座今天座立在光化門廣場旁的碑殿,正好印記着他當年懷有夢想與破滅一刻的歷史。
本文由鐘樂偉【光化門廣場旁的碑閣,原來與劇集《陽光先生》有關?】授權提供